一
春寒料峭,但卻阻擋不住身邊暖洋洋的氣息。公路旁的麥田雖然依然泛黃,卻萌動著一種呼之欲出的綠意。在距城40華里姚八莊村,我們的車穿街過巷,停在一處新建的院墻前面。“這也不像是貧困戶”,我在心里嘀咕。“這是去年村里為貧困戶新建的院墻,里邊剛剛收拾整齊。”老劉向我們介紹道。大家拎起準備好的米、面、油,下車走進虛掩的大門。“大姐,我們又來看你了!”老劉朝屋里大聲招呼。
我們此行,緣于剛剛成立不久的縣自媒體協會商議年內系列關愛活動。金豐種業的崔總愿意提供贊助;“粉絲”過萬的“猛哥正能量”每天發布慰問孤殘老人的視頻,是當然的“主說”;老劉來自縣內小有名氣的綠城救援隊,平日積累了當地很多生活困難的家庭,并愿意提供車輛;視頻制作平臺三原工作室愿意提供技術設備支持。于是,一拍即合,在備選名單中精心選擇兩戶,稍作準備,促成了今天的行動。
二
聽到老劉的聲音,屋里傳來爽朗的應答,我們來到屋里,沒有預想的骯臟雜亂,一位衣著整潔的農婦坐在炕上向我們微笑。老劉向她介紹了我們,也向我們介紹她就是幫扶對象王愛紅。她的臉上滿是歉意:“又麻煩大家想著我,太感謝了!”于是開始寒暄起來。我注意到她蜷在炕上的雙腿似乎有些異常,似乎短了一截,她看見我的目光,告訴大家自己患有先天性脊柱裂,下肢癱瘓萎縮,說著卷起褲腳讓大家看:兩只腳無力地耷拉著,黑紫色的雙腿腫脹變形,后腰腫起的大包使身體變形嚴重,令人不忍直視。她滿面憨笑,聊起了自己的經歷:她是外村人,因為從小生活不能自理,長大后經人介紹找了一位同樣的殘疾人結為夫妻,有了一雙兒女,一家人相扶相攜,加上親朋關照,享受農村低保,日子雖然勉強維持,但畢竟是一個家庭。但前兩年丈夫因腦出血去世,女兒上了大學,兒子剛上初中,全部生活重擔落到了這個生活不能自理的農婦肩上。蒼天偏傷可憐人,面對失去親人的精神打擊,仍在不斷潰爛惡化的雙腿和褥瘡造成了敗血癥,她有些想不開,但想到兩個孩子,只能告誡自己要堅強。還好,孩子非常懂事,上學省吃儉用,回家幫忙干活,好心的村里人經常幫助她收拾屋里屋外,陪她聊天,使她重新燃起生活希望。她告訴了我們她的心愿就是把兩個孩子供養成才,回報社會。
和綠城救援隊產生救助關系之后,前不久一位志愿者幫她聯系了加工絹花貼補家用,盡管收入不多,畢竟力所能及。由于手腳行動不便經常被電熱熔器燙傷,長期坐著會有些勞累,但她每次都在回收之前精心完成任務。今天,恰好那位志愿者來送下一批任務,她為我們演示組裝過程,穿插、溶膠、粘貼、整理,雙手雖然不太靈活,但并無停頓,很快,一朵朵美麗的花瓣呈現在眼前。望著這些成品,她的眼里滿是自豪,整個屋子也增添了很多光彩。
崔總為她準備了一些蔬菜種子,告訴她讓她請鄰居幫忙播種可以節省一些菜錢,她又是連聲感謝。整個聊天過程,她的臉上始終帶著微笑,聲音平靜,話語間透著對生活的信心,沒有絲毫低落情緒。大家為她窘迫的生活環境所嘆息,更被她的樂觀的生活態度所感染,鼓勵她說用不了多久孩子們長大了就有了幫手,生活總會好轉。告別的時候,她向我們揮手致意,我們告訴她一定好好生活,我們會經常來看她。
三
我們又來到第二個家庭。這是城里最繁華的二郎廟市場,我們穿過喧鬧的人群,從商住樓不起眼的小門走上簡陋的樓道。始終不知道這里原來是出租屋,里邊是各種雜亂的氣息,光線有些陰暗的樓道兩側擺放著人們的生活用品。剛一上樓,就聽到樓上傳來吵鬧的聲音,尋聲上樓,一個看起來十三、四歲的小伙子坐在樓梯上,面前的老奶奶苦口婆心勸他把家門打開,讓客人進去。小伙子嘴里不知道反復嘟囔著什么,看見我們站了起來仍然橫著眼睛,但卻還是打開房門。
散亂的雙人床、一個單人沙發、前面的桌上擺著上午的剩飯,后邊的電飯鍋和凌亂的衣服非常危險地堆在一起。老奶奶把我們讓進屋,只能在床和桌子之間的過道里站著聊天。老奶奶今年73歲了,兒子和媳婦過去在市場里賣服裝,她也經營一些百貨,生活應該還算不錯。但卻因為為老伴治病賣掉了老家的房子,沒能挽救住老伴的生命,欠下很多債務,兒子又在前幾年去世,媳婦去北京打工一去不返,扔下老人和孫子孫女擠住在一起。最撓頭的就是這個已經十八歲的孫子,小時候就不愛說話,后來發現精神不太正常,被送到縣特教學校,但因為脾氣越來越暴躁,在學校無法與人相處,只能回家。我們聊著的時候,孩子幾乎一刻也沒閑著,嘴里仍在反復重復一句話,經奶奶解釋聽明白是“我有朋友,我有妹妹……”他忽而躺在被垛上用衣服蓋住身體,一會從床上跳上沙發直著眼睛傻笑,時而拽著奶奶的后頸獰笑著揪個不停,只有看到手里的一摞照片才會安靜一會兒。我們試圖和他交流,問他是誰的照片,他竟然能夠準確地找出朋友、爸爸和妹妹,我們接過照片問他是哪里的朋友?他說都是同學,一把搶過照片繼續看了起來。奶奶望著他不斷嘆氣:這么多年,始終都是這樣,經常毆打她,甚至不讓她正常料理家務,造成現在屋里的凌亂不堪。十八了,力氣越來越大,而自己越來越老,已經無力抵抗他的拳腳相加。妹妹上初中了,在家里無法正常寫作業。說著的時候眼圈發紅,卻再也流不出多少淚水。
面對老奶奶強裝的笑顏,我們無言以對。只能無力地勸說多找些門路帶孩子去檢查檢查,社會總是有愛心人士會幫忙的,生活總會好起來……我觀察著這個始終沒閑著的孩子,盡管不太懂得心理學,但直覺告訴我他其實不是什么精神疾病,或許由于從小的內向性格無人理會造成心理變化,而在特教學校面對的人群更是無人和他交流,長期下來,有些心理壓力形成習慣,造成異于常人,因為通過他的行為來看,他最看重的,仍然是朋友。我們告訴他要聽奶奶話,奶奶已經非常累了,他直視著我們,目光中竟然有一些笑意。崔總忽然一下摟住老奶奶:“您和我母親年齡差不多,我們幫不了您什么,只能安慰您吧,祝您好起來!”我知道,他是真心的。
四
兩個家庭,對我們的觸動太大了,我們想到了自家孩子吃著“麥當勞”同時的“叛逆”。這次活動,那些慰問品也許只是杯水車薪,解決不了實際問題,但讓我們深深思考作為自媒體應該做些什么。直播帶貨也許是為了生存無可厚非,但那些毫無底線和成本的信口傳播小道消息不應該是我們的樣子,那些教給孩子崇尚物欲的粗俗言行不應該成為炫耀的內容,那些毫無根據僅憑自己好惡的一面之詞不值得推廣。我們的平臺,作用不僅僅是娛樂大眾,更應該成為傳遞愛心的紐帶,為社會留下一縷陽光。
回來的路上,我們默默無言,都在想著什么。
(原創首發)
尋找感動
開眼界收錄的所有文章與圖片資源均來自于互聯網,其版權均歸原作者及其網站所有,本站雖力求保存原有的版權信息,但由于諸多原因,可能導緻無法确定其真實來源,如果您對本站文章、圖片資源的歸屬存有異議,請立即通知我們,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删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