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醫生
一
我從手機里偶然聽到《赤腳醫生向陽花》的電影插曲,優美深情而動聽,歌詞也美:“一根銀針治百病,一顆紅心哪,一顆紅心,暖千家,暖千家”“出診愿翻千層嶺,采藥敢登萬丈崖”“廣闊天地把根扎,千朵萬朵紅似火”……聽著,聽著,就把我拉回到純真的童年時代。
一天,家在小鎮的葉醫師,來到我家,找父親說,想在我村診所做一名赤腳醫生。并在家里吃了中飯。與其他村干部商量后,我父親給葉醫師開了“綠燈”。
據葉醫師說,他原在北京化工部某單位工作,六幾年,為響應國家“機構精簡”的號召,被精減回鄉。他,出生于中醫世家,從小耳濡目染,懂得醫者仁心、懸壺濟世、救死扶傷的道理。青少年時代,學過醫學,并跟父親在老家行醫過。
村診所原有一位本村的赤腳醫生老葉,人老實厚道,沉默寡言。只能看看感冒、發熱等小病。葉醫師,三四十歲,激情飛揚,樂觀開朗。診所,以中西醫結合給人看病。顯然,葉醫師的醫術水平比老葉高,葉醫師給病人搭脈,戴聽診器聽診等望聞問切,開藥方;老葉給他打下手,撮藥,配藥等;葉醫師頻繁出診,老葉坐診,守著診所;儼然葉醫師是主治醫師,老葉是護士,他們搭配得真是天衣無縫!
村診所,被葉醫師他們打理得風生水起,出診或來就診的,覆蓋十里八鄉的十多個行政村,三十多個自然村。后來由于繁忙,又邀請山上村莊一位懂些醫學知識的女接生員來幫忙。
有村診所真好!村民看個小病、買點藥很方便。奶奶經常會頭痛發熱而臥床,所以要叫診所醫生到家里看病,隨叫隨到,不是葉醫師,就是老葉來看。量體溫、測血壓,配藥等。有時診所醫生也無奈,父親與叔叔,只好用竹躺椅和兩根竹杠綁扎成轎子,把奶奶抬到醫院治療。
有一次,父親也頭痛發熱而臥床,叫我到村診所給他買安乃近藥片。我蹬蹬跑去,幾分鐘就買回來了。父親服下以后,睡了一夜,第二天就下地干活了。
二
那時候,老家人生病的結構與現在大不相同,同時也是極度缺醫少藥的年代。
在我的印象中,家鄉人中有少數患高血壓病,而在老家,沒有聽到過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脂肪肝。村民們都是在農村務農,每天勞動,或超強度的體力勞動,吃得是自種的大米和番薯絲干的撈飯,以吃自家種的蔬菜為主,很少享受高脂肪等葷類食物,還有每天生活在青山綠水的山溝溝里。我想,大概這些是不得“富貴病”的主要原因吧。
大都患的是,肝病的急慢性肝炎、肝硬化等和氣管炎、哮喘、肺結核,尤其患肝炎比較常見。肝病、肺結核也算是大病了。雖然葉醫師也有草藥的藥方治療肝炎,但檢查化驗必須要到醫院;疾病有輕重緩急,若急、重病情的患者,葉醫師推薦其盡快到醫院診治。
患感冒、咳嗽、發熱、頭痛,肚子疼、腹瀉的也多。由于缺乏藥物,患者常常在家里泡或煎夏枯草等草藥,飲服來治療,這些常用的草藥,各家都有備用。若沒有效果,就到診所看醫生或買藥。那時,用口服安乃近藥片治療發熱、頭痛病,最頻繁,到現在我印象還很深刻。
由于農村環境衛生差,及個人衛生意識淡薄,如飯前不洗手等習慣,所以農村孩子,包括大人,患寄生蟲病——蛔蟲病很常見。它有兩個明顯癥狀:一是肚子疼,二是面黃肌瘦,因為營養被蛔蟲吸收了。打蟲藥寶塔糖,甜甜的,好吃,治療效果也很好。如果身體有蛔蟲,吃了該藥后,排出的蛔蟲一根根白白的,像小筷子那么粗,半根筷子那么長。一年要吃幾回寶塔糖,打打蛔蟲。現在,人的身體里少有蛔蟲了,即使有,如今這么好的醫療條件,對付小蛔蟲的藥物有的是。
村民們都呆在村里務農,手腳受傷非常普遍。如果有較多流血的患者,要到診所,讓醫生用酒精或碘酒在傷處周圍涂抹一下,再倒上白粉末的藥,敷上藥水綿,進行包扎,以防感染,還要注射青霉素;但有的已包扎好的傷者,因村診所沒有阿莫西林等好的抗生素給予方便口服,又嫌注射抗生素麻煩,加上忙于勞動而不太注意防水,所以,傷口往往會發膿發炎,反反復復,難以結痂愈合。如果受傷輕微的,就到村診所,給受傷處涂抹紅汞或紫藥水,因為連個創口貼都沒有。因此,這些紅色或紫色,常常在很多人的手腳上做了記號。由于缺乏藥品,那時爛手爛腳的人較多。
小時候,我經常會扁桃體發炎,不但吞咽疼痛困難,而且會發熱、高燒。一個月有好幾次,身體被搞得很差。父母給我的病用過許多草藥,都沒有效果。于是,帶我到村診所,看醫生。葉醫生給我服一次有好幾粒的藥丸,一粒粒很少的,又給我注射青霉素,之前還要做皮試,挺麻煩的。而且,讓我疼痛害怕。卻治不了根,病依然頻發。總打針也不是個辦法,葉醫生告訴我母親:用滿山黃和夏枯草煎服,試試看。村邊的那座油茶山上,就生長著滿山黃。于是,母親就去挖來,取其根部,洗凈,因為莖葉很苦很辣。與夏枯草煎服,連服幾天后,結果,有療效!終于,降伏我扁桃體發炎的金鑰匙,就這樣找到了。每當復發,便用它煎服,病情就得到緩解控制。到了九十年代,我已在城里工作,藥店也有了好的口服消炎藥和各種涼藥可賣,如阿莫西林等等,若扁桃體發炎,口服了這些藥,病情就會得到控制。之后到現在,此病我竟然很少有過復發。
三
葉醫師是一位善于學習和肯鉆研醫術的鄉村醫生(赤腳醫生)。空閑時,就會默默地看書,一本本厚厚的醫療書籍。那時,診所時興傳統醫療技術——扎銀針(針刺),刺激穴位,以通經絡,調氣血等手段來治療疾病,能達到“內病外治”的效果。為了熟練掌握人體穴位,葉醫師常常在自己身體上,扎銀針練習。扎銀針的醫術,既實用,又經濟。那年代缺醫少藥,農村家庭又貧困,所以在治療過程中,葉醫師對這種醫術做了大量的運用。在十里八鄉中,通過此醫術并結合其它藥物等手段治療,緩解或治愈了不少患者的疾病,包括一些沉疴痼疾,為患者解除了痛苦。因而,他們對葉醫師感激不盡!家里若有什么好吃的東西,都會拿出來招待葉醫師。特別是到鄰村出診,家屬及患者非常客氣,葉醫師常說,“荷包蛋點心吃不過來!”
葉醫師收費不貴,按國家衛生標準收取,沒有聽到過,有人說他亂收費之類的話。
十里以外的一個村莊,有一位患者的疾病,也被治愈了,所以她非常感激葉醫師。之后,建立了良好的醫患關系。比如,她信任葉醫師,經葉醫師介紹,同意讓女兒嫁給我村一位大齡青年。
常常,村診所坐滿了袒胸露臂的人,本村村民為多,身體各個部位扎滿了一根根細細的銀針。葉醫師忙于為他們尋找穴位,扎入,捻轉等一系列扎銀針治療……
葉醫師出診,也非常頻繁。出診的地方,大部分是山高路遠的村莊。比如,我村莊里面是大梁山,我鄉松坑圩、麗周兩個行政村,包括近十個自然村,分布在山腰、山崗上,最高的村莊海拔七八百米,還有翻過大梁山與青田交界的平斜、三十羅等村莊,最遠的需要徒步幾個小時,而且是崎嶇山路,翻山越嶺。那時沒有手機,山區沒有電話,因此患者家屬要親自步行趕到村診所叫葉醫師出診。有時,若患者病情比較緊急的,背著藥箱的葉醫師,跟著家屬,步伐很快,甚至一路小跑著出診去。出診路上,總是那么風風火火。患者病情是耽擱不得的,不管天氣惡劣,還是半夜三更,葉醫師都要出診,總不推辭。深夜,常常,在山民(患者家屬)點著火把或提著衛燈的帶路下,葉醫師背著藥箱,晃動著手電筒,行進在崎嶇、翻山越嶺的出診路上……那時,總是狗吠聲聲,打破深夜的寧靜,這是出診時葉醫師和患者家屬在村里走動,驚擾了它,包括深夜來村診所急診的。
四
葉醫師不僅懸壺濟世、救死扶傷,為患者解除病痛,而且為村民辦了其它不少好事。葉醫師文化高,又見過世面,若村民思想有疑惑,或家庭有矛盾等,都會去請教他;若過年、辦喜事需要寫楹聯的,因村民缺乏文化,若需寫一封信、一份報告、一份合同或契約等,都要請葉醫師寫。只要有空,葉醫師都樂意幫助解決,總不推辭。
葉醫師受父輩的言傳身教——儒家文化影響較深。若比他年長的,就喊大娘,或大爺,或大叔等,那時我還小,經常叫我“小朱”。對人非常有禮貌,態度和藹,彬彬有禮。葉醫師常跟我父母說:“人要大度,不能總生氣。若生氣,氣血就會凝固住。”
村診所坐落于一幢三間一廚房的民房里,很寬敞。那時匯聚村民聊天的場所很少,我村無非就是代銷店和村診所兩個去處。除看病,或出診外,葉醫師就陪村民聊天,下象棋,給他們講故事……在當中,他那先進思想、知識、道理,就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村民們。
葉醫師為患者解除病痛,也為村民辦了不少好事。因此,他受到村民們的尊重和愛戴。種的八棱瓜、茄子、豇豆等時令蔬菜,一個個大爺、大叔就會送來;一個個土雞蛋,一位位大娘、嬸嬸兜在藍圍裙里送來;家里殺豬,一碗碗已烹飪的豬肉,一個個村民會端來……送給親人似的葉醫師。
根據疾病的輕、重、緩、急,葉醫師他們將十里八鄉中村民患者的輕、緩疾病,解決在村診所醫治中,解決在出診救治中。常常,看到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里,播送某某鄉村醫生翻山越嶺,為邊遠山區群眾“送醫送藥”的新聞報道。這些鄉村醫生,不正是當年優秀的赤腳醫生嗎!
八十年代,國家落實政策,葉醫師重新回原單位工作。他與我分別已有四十多年,算起來,葉醫師已是耄耋老人了。葉醫師,你還好嗎?身體還健康嗎?你還能為病人搭脈看病嗎?
開眼界收錄的所有文章與圖片資源均來自于互聯網,其版權均歸原作者及其網站所有,本站雖力求保存原有的版權信息,但由于諸多原因,可能導緻無法确定其真實來源,如果您對本站文章、圖片資源的歸屬存有異議,請立即通知我們,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删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