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憶那年澆地時
我們都知道植物生長的三要素是陽光、空氣和水,農諺也說:“有收無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由此我們知道水利是農業的命脈。看和煦春風徐徐,我知道老家的麥地又該澆灌返青水了吧。這不由我又想起那次和哥哥一起澆地的驚險故事了。
在80年代初期,生產隊施行“包產到戶”,我們家分到了十幾畝地,其中在村北大概有三畝,隊里統一種植小麥,這塊地就在我家胡同口北側,南北很長,大約有500多米左右,地的北頭就是一條西南至東北走向的季節河,同時也是和鄰村的一條分界線,我們生產隊在這塊地的東側中間位置有一眼井,機井的周圍平整壓出了一個直徑有50多米的打谷場,生產隊收獲的麥子、谷子、豆子等糧食都是在這里堆放、脫粒,然后再分到各家各戶的。機井東側是生產隊的另一塊地,那里種植棉花、豆子和玉米。
那時候,在我們華北平原澆地,都是用土堆填一條水壟溝(類似水渠),在機井口填土圍成一個直徑大約兩米的簸箕漏斗,這個水簸箕底部用許多費舊磚頭或者石塊拼砌,否則剛被抽水機抽出來的水會把土地沖擊成很大的泥水坑,而影響水流到地里去。水壟溝一般比田地高一些,寬度由一米到五十厘米逐漸變窄,這主壟溝因為常年使用,土也很硬很瓷實,壟溝兩側都會長出許多雜草,水順著壟溝流到自己家地頭時掘開一個口子就可以澆地了,因為壟溝都是土堆積起來的,流程越長水流就會越小,因為一是土能滲水;還有就是地鼠做窩挖成的窟窿也會減少水流,并且老鼠道曲曲折折地會浪費很多水;這用土堆積的壟溝經過水的浸泡很容易變軟而被沖開。所以在澆地時人們要不斷地查看水勢,不斷地巡視壟溝的情況,及時補充一兩锨土加固水壟溝。因此,在壟溝兩側往往都預留一米左右的空地,一側比較平整是去地里干活來回走的小路,另一側就凹凸不平,主要保留著取土修整壟溝,每年田里棄土也會存放在壟溝一側備用,甚至在夏季高溫積肥也放在這里。
記得那年春天剛剛解凍,都在給麥田澆返青水,因為白天父母要忙飯店的適宜,他們就和鄰居交換了澆地時間,正好兩塊地都趕在一個晚上了,就分派我和上高中的哥哥在離家近、地塊面積小的村北澆地,父母則去離家較遠位于村西南的“六十畝地”(地塊名字)澆地,母親把手電和馬燈都留給我們,哥哥讓我在自己地里看水,他則拿著馬燈沿著水壟溝來回巡視,我家的地在這塊地的最西側,水是從地北頭河岸邊壟溝進入的,從河岸到水井又有大約400米左右,來回一趟要走三四里地之多,很辛苦的。我家地大約寬四米多,中間臨時用土順出來一個簡易臨時的淺淺的水壟溝,這樣北地頭的水從主壟溝進入地里后就從南頭慢慢邊退邊澆就會到北地頭了。所以,我的活很輕松,我在鄰家地里坐一會看看星星月亮,然后看著水面幾乎和地界的土差不多高時負責把地里的小水壟溝捅開一節一段地放水澆地就可以了。很順利澆到中間時我發現水流很小了,地里的小水壟溝也沒啥問題,于是我用手電晃著大圓圈給哥哥示意有情況,同時大聲喊著讓哥哥仔細從水井那里開始檢查,我也扛著鐵锨,打著手電順著主壟溝逆流巡查看看是怎么回事。
我沿著壟溝南側慢慢地一寸一寸照著水流動的情況查驗著,突然,腳底下一涼我整條右腿就陷入了淤泥里,嚇得我大喊“哥哥,哥哥,快點來救我啊!”
此時我的頭也大了,心里撲撲騰騰的,手電也在我由于驚嚇掉在了一旁,另一條腿也陷進來了,我支著鐵锨使勁想站立起來,可是腿軟心慌卻怎么也站不起來,想著課文里描寫紅軍在草地陷入沼澤地的事情,我慢慢地扭轉身體面向南面的農田掙扎著……,這時哥哥也跑過來了,他站在安全的地方,伸過鐵锨頭讓我抓住鐵锨把,一點一點地把我拉了出來,然后我倆一起查找滲水跑水的地方,又趕緊一鐵锨一鐵锨的用土填壓住窟窿,一切弄好后,我渾身上下到底是汗,是水還是泥,都分不清了,哥哥讓我趕緊回家換衣服,然后再喝點熱水暖和一下。我趕緊回家收拾一下,又回到地里和哥哥一起看水、澆地。
驀然回頭,已經四十多年過去了,農業技術的飛速發展,農民現在澆地再也不像我們那會兒費時低效還廢水了。已經由柴油機、潛水泵、水帶子灌澆發展到噴灌、滴管以及無人機等省時高效省地省水的方法了,農民的生活也越來越幸福了!
開眼界收錄的所有文章與圖片資源均來自于互聯網,其版權均歸原作者及其網站所有,本站雖力求保存原有的版權信息,但由于諸多原因,可能導緻無法确定其真實來源,如果您對本站文章、圖片資源的歸屬存有異議,請立即通知我們,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删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