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火朝天筑墻忙

《河西走廊》紀錄片,可以看到漢長城遺址,兩千年來,它始終屹立在戈壁風沙的蒼茫歲月中,訴說著那一段驚心動魄的歷史,記錄著衛青、霍去病抗擊匈奴的輝煌戰績。據考證,漢長城中有沙土漢長城,即沙土夯墻,修筑時在沙土中摻雜著紅柳、胡楊、蘆葦和羅布麻等物,以粘接砂石,使其堅固。
  這樣夯筑土墻的歷史,大概從商周時代就開始了。
  在《詩經·大雅·綿》中,有周代先民筑墻的描寫,他們在領袖古公亶父帶領下,熱火朝天地筑墻:“曰止曰時,筑室于茲……其繩則直,縮版以載,作廟翼翼。捄之陾陾(réng),度之薨薨(hōng)。筑之登登,削屢馮馮。百堵皆興,鼛鼓弗勝。”
  詩歌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選擇定居的好地方,在此地修屋造住房……準繩拉得正又直,捆牢木板來打夯,筑廟動作好整齊。鏟土入筐騰騰騰,投土上墻轟轟轟。齊聲打夯咚咚咚,削平凸墻嘭嘭嘭。成百道墻一時起,人聲賽過打鼓聲。”
  這段夯土筑墻的描寫非常生動,突出了人們筑墻時那種熱鬧場景:鏟土入筐“陾陾”的聲音、投土上墻“薨薨”的響聲、齊聲打夯“登登”的震動、削平凸墻“馮馮”的響聲,加上人聲鼎沸,千萬只鑼鼓一齊敲打。總之,筑墻的各種聲音喧天動地,筑墻的場面是熱火朝天。
  千百年來,建房夯實地基、修筑城墻、堤壩,一直采用傳統的夯筑方式。小時候,家里的院墻、有些房屋的背墻和山墻,學校、許多單位、果園等的圍墻,都是夯土筑成的。這種的土墻,就地取材,原始古樸,厚實耐用,為人們抵風擋雨,為我們帶來溫暖,也為人們劃清界線,少了糾葛;最重要的是為人們提供了安全的保證。
  小時候,家里的后院,有三面墻都是夯土筑成的。高不到兩米,厚度呢,墻根稍寬,大約有一尺五左右,墻的頂端,稍窄一些,大約一尺左右。墻頂是中間高,兩邊低。隨著時間的推移,兩邊的墻面漸漸變得平整了一些,那些筑墻時木椽夯筑橫向的一道道痕跡,也越來越模糊了。如果是更古老的土墻,上部的兩邊、墻頂,在夏季雨水多時,還會長出苔蘚和墻頭小草,一簇一簇的,深綠色,土墻便有了年輪的痕跡。無論如何,這些院墻讓全家人有了一個獨立的生活空間,可以自由自在地活動,擁有一塊屬于自己家的私有領地。
  在院墻的周圍,有幾棵樹:靠東邊是兩棵同樣大的樗樹,即臭椿樹,像孿生兄弟,并排站立,挺拔高聳。春夏之交,椿樹發芽,不久就長出了一簇一簇的、黃綠色的椿樹籽,在春風中颯颯作響,帶來春天的信息;炎熱的夏季,椿樹為院子帶來濃濃的陰涼。
  挨著椿樹、紅薯窖的旁邊,有一棵高大的桑樹。夏季芒種麥收時節,桑椹成熟,紫紅色的桑椹掛滿枝頭,招引著孩子,他們像猴子一般,爬樹摘取;鮮艷的桑椹,也招來了麻雀喜鵲、烏鴉鴿子等,它們欣喜不已,嘰嘰喳喳,爭先恐后地啄食。桑樹的下面,鳥屎、鳥兒啄過的桑椹,落了一地,看到這些,恨不得讓自己變成鳥兒,長出翅膀,飛上枝頭盡情吃一通甜甜的果實。
  靠南邊的院墻,一字排開,有四棵棗樹。只是棗樹都不大,而且形態各異。特別是靠東邊的長一棵棗樹,長成Y字形,特別容易爬上去。有時候,喜歡坐在Y形的樹上玩耍。第二棵棗樹,主桿又高又細,一般情況是爬不上去。當然,這棵棗樹結的紅棗也多。另外兩棵棗樹,更瘦小了,根本不能爬,當然也結不了多少紅棗。后院的西邊、房子山墻南邊,長年堆著柴禾,玉米桿、棉花桿、麥秸、高粱桿等,是每天燒火做飯必備的。柴禾堆的南邊,是一個小小的豬圈,一面靠土墻,三面用磚砌成的一米來高的薄墻,總之豬跑不出去就行。
  前院與后院的分界之處,有一堵低矮的花墻,是用磚塊壘成鏤空形狀,這大概是院子里唯一一處為了美觀而壘起來的。上面放著幾個形態各異的藍灰色陶制的花盆。春夏之時,里面栽種的風仙花、太陽花、雞冠花等,茁壯成長,鮮花盛開。秋天轉冷,霜雪凌厲之時,花凋葉枯,只有等待明年才能再次栽種了。緊挨花墻的南邊,有一棵低矮的石榴樹,每年按時發芽、開花、結果。
  有一年秋天,陰雨連綿,淅淅瀝瀝,竟然下了四十多天。大多數人家的房屋開始漏水,許多土墻開始坍塌。我家和西邊鄰居家公用的一堵院墻也倒掉了。等到秋雨結束,父親從村外拉來幾車土,便和鄰居商量將倒掉的院墻重新筑起來。
  一個晴好的天氣,吃過早飯,便來了七八位前來幫忙的人,當然多數是青壯年。他們帶來了筑墻用的夯杵(夯實墻土)、圓木橫擔墻板、墻樵(起支撐作用)、垂繩、刮板、鐵锨、鐵錘等。父母當然是燒好開水,泡好茶葉,準備好香煙。
  首先,對土壤進行處理。將土攏成一堆,中間刨成凹陷形狀,在土堆凹陷處灑些水,摻入一些鍘好的秸稈,然后將土壤與秸稈攪拌均勻,使土料的含水率保持在一定范圍內,以“手握成團,落地開花”為宜。
  接著,在原先墻基的地方劃好界線,扎好圓木橫擔墻板、墻樵、垂繩等,開始向其中填入攪拌好的土壤了。夯土的杵聲響起來了,一群人也越來越熱鬧了。
  仔細觀察,就發現這群人當中,有一位年紀稍微大一點的,是他們的總指揮。這位總指揮,負責筑墻的總體事宜,他基本上不用動手,抽著旱煙鍋子,一邊觀察施工進度,一邊發號施令、指指點點。等到土墻筑到一米高的時候,后面的進度就更快了。
  兩三個小時之后,一堵嶄新、厚實的土墻就筑成了。
  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新墻與以前的土墻相比,以前的土墻已經變薄了許多,也似乎變矮了一些,顏色也是陳舊的。新筑的墻,厚實、土黃,特別是筑墻時橫向椽子的痕跡,清清楚楚。但是無論如何,家里的院墻又完整了,又有一種安全獨立的感覺了。
  母親做好飯,大家有說有笑,吃著香噴噴的面條,臉上洋溢著大功告成之后的輕松和滿足。
  記憶中,這是我家院子里最熱鬧的一天,也是全家人開心的一天。
  夯土筑墻,就地取材,對于農村家庭,也是最低廉的筑墻。至于請人幫忙,也不用付工錢。那時的農村,一般情況都是以工換工,大家互相幫忙,你幫我筑墻,我幫你收割莊稼,大體上差不多就行了。那個年代,人們大多是不惜力氣的,況且住同一條巷子,左鄰右舍,世世代代生活在一個地方,人情和睦都是非常重要的。
  家里夯筑一堵土墻,這只是一個小小的筑墻工程,一個院子里喧鬧了大半天。我想,要是那些大的工程,比如說要夯筑整個院子的土墻,或者是建宮殿、筑長城、興修水利、帝王修建墳墓等工程,不知道要動用多少人力物力,那種宏大的勞動場景,更是熱鬧百倍千倍。可能那樣的勞動場景,才真正算得上熱火朝天、喧天動地吧!
  現在,夯土筑墻大概已經很少了,也許只有偏遠的地區偶爾才能見到。各種磚墻壁也不斷出現,如普通粘土磚、粘土多孔磚、粘土空心磚、焦碴磚等,還有加氣混凝土砌塊墻、石材墻、板材墻、整體墻,制作快速,根據需要自由選擇。大型工程的施工,當然不用那么多人了,有的是機器。施工現場機器轟鳴,鋼鐵碰撞,進展神速。這也是人類社會的飛速進步的明顯標志吧!
  夯筑土墻的歷史,隨著人類農耕文明的興起而開始,又隨著人類工業化現代化信息化的到來而結束。但是,有關土墻的記憶,卻留在了人們的心中。有關土墻的歷史,也承載著人類歷史文明發展的印跡。
  
  二〇二三年一月二十日星期五
開眼界收錄的所有文章與圖片資源均來自于互聯網,其版權均歸原作者及其網站所有,本站雖力求保存原有的版權信息,但由于諸多原因,可能導緻無法确定其真實來源,如果您對本站文章、圖片資源的歸屬存有異議,請立即通知我們,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删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
上一篇:根號二
下一篇:行走悅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