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有一個美麗的傳說

合溝是江蘇省新沂市西北隅一座歷史悠久的小鎮。明初隸屬于江蘇邳州東招賢鄉;民國初,隸屬江蘇邳縣;1944—1953年,劃屬山東省郯城縣第五區;后又劃為邳縣的第四區,于1957年組建合溝鄉。1958年取消鄉建制,成立合溝人民公社。1983年恢復鄉建制,改為合溝鄉。1995年3月合溝撤鄉建鎮,稱為合溝鎮。1998年12月劃歸新沂市管轄。由于不斷變更行政隸屬關系,因而很多人都對她感到陌生。甚至連名字的讀音都把握不準,常把“合(gé)溝”誤讀成“合(hé)溝”。
  其實,在歷史上,她一直都叫做合(gé)溝。至于究竟從什么時候開始叫的,誰也無法考證。
  合溝有農歷每月“一、三、六、八逢集,農歷四月初五、十月十五逢會的習俗。集日,人們稱作“合(gé)溝集”。逢會日,則稱作“合(gé)溝會”。
  在合溝的集市上,很小的時候,父親曾給我買過香噴噴的肉包子。少年時期,我也曾隨著母親一起賣過雞蛋。直到現在,每當聽到有人說趕合(gé)溝集或合(gé)溝會的聲音,我就仿佛回到了父母親的身邊,感覺是那樣的幸福和溫暖。
  為什么叫做合(gé)溝,這里有一個動人的傳說。奔流不息的大沂河,發源于山東省的沂蒙山區。流經丘陵地帶,流經豫魯蘇皖交界處的低洼區域,最后匯集流入煙波浩渺的駱馬湖。大沂河的經常決口,加之黃河的泛濫,造成了這里的農田收成沒有保障。因此,該地區有許多地名都烙上了歷史的印記。譬如在合溝北面,與郯城縣毗鄰的一個村落,因地勢低洼,常遭遇洪澇災害的侵襲,村莊名字就叫做“澇溝村”。我老家的村子,坐落在離沂河東岸不足500米的地方。因沂河決口,沖刷下來了大量泥沙。于是,村西首那片被泥沙覆蓋的土地,就被稱作“龍灘”。同樣的,合(gé)溝名字的由來,也帶有類似的印記。
  合溝最初成為村落的時候,位于老白馬河西岸。或許是上帝對村民的厚愛,流經村落這段二三里長的河段里,生存著龐大的蛤蜊群,成為了一道令人驚嘆的景觀。每年的三至五月份,村民們都能從河里收獲數量不菲的蛤蜊。或者做成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或者去集市上賣錢補貼家用。為紀念蛤蜊給村民們帶來的好處,村莊的名字就被村民們親切地稱為“蛤(gé)溝”。因“蛤”字既可以讀gé音,也可以讀há音,因此,也有的人把村子叫做“蛤(há)蟆溝”。
  后來,有人認為,蛤(gé)溝的蛤字上有一個蟲字旁,意境不夠雅致,書寫起來麻煩。慢慢地,就把蛤溝演變成了今天“合溝”的字樣,只是讀音仍與以前相同。既使該村成了鄉鎮政府或人們公社的駐地,讀音也未曾改變過。
  也有人說,合溝的合,在有的字典上已經做了標注,只有作為地名時才讀作合(gé)。對這一說法,我翻閱了幾本字典,都沒能得到佐證。
  上世紀70年代,高孝幫在合溝當書記時,帶領群眾因地制宜地修水渠,建涵閘,取得了“旱改水”的成功。在用廣播進行新聞報道時,年輕的播音員竟把合(gé)溝讀成了合(hé)溝,致使許多懵懂的年輕人,也跟著讀起了合(hé)溝。作為媒體人,把地名讀錯了,實屬不該。
  家鄉人有喜歡說方言的習慣。比如說,“水”說成“匪”;“蒜”說成“炫”;“醋”說成“去”;“樹”說成“副”,等等。
  長大后,我漸漸地發現,鄉下識了一些字的人,為了顯示文才,因說話時刻意避開方言,還會鬧出許多“弄巧成拙”的笑話。比如,個別識字的人會把“下雪”說成“下梭”,把“雪花呢”說成“梭花呢”,把合(gé)溝說成合(hé)溝……而不識字的人,倒是說的圓滿、準確。
  上學后,自認為有了“學問”,我就模仿別人,把原來的雪字,也讀成了梭;把合(gé)溝也說成了合(hé)溝,……同時,我還經常給不識字的母親“糾錯”,希望她不要把合(hé)溝說成合(gé)溝,要把雪說成梭。不然的話,人家會說咱“土”。現在想來,著實覺得天真、可笑。
  此外,不僅我自己經常把合溝寫成“河溝”,有很多書寫不謹慎的人也會把合溝寫成河溝。當有人指正的時候,我常會很嚴肅地對人說:“把結合的合,寫作河水的河,更符合思維邏輯。合溝是什么意思?難道是兩條溝匯合到了一起?哪有這個道理?”
  對于合溝這個地名,無論讀錯了音也罷,把蛤字寫成合或者寫成河也好。我們堅信,這個地方,以及這個地方的人們,勤勞、智慧、不斷創新進取的品格沒有變,文明程度一天天提高的趨勢沒有變。
  合溝,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明朝年間,澇溝人士張景華,從朝政告老還鄉后,率領鄉民利用八年多的時間,使白馬河改道大沂河。再加之歷代人民對沂河大堤的加固及浪青河的清淤疏浚,基本上解除了合溝、澇溝一代的洪澇災害。特別是解放以后,合溝及北鄰的邳州港上,兩鄉鎮共同開挖了縱貫兩地的“十里長溝”以后,使得合溝平展展的六萬畝土地,變成了能排能灌的沃土良田,成為了令人向往的魚米之鄉。在這里,人們先后發現了“花城遺址”和“郇樓漢墓”。從出土的文物看,2000多年前的漢代就有人在此生活,并使這片熱土愈益地光彩照人。明代的散曲家“樂王”陳鐸,如今的剪紙“工藝美術家”王桂英,還有數不清的能工巧匠及仁人志士,都是合溝人。
  2002年,合溝鎮被評為“江蘇省民間藝術之鄉”。2021-2023年度,再次獲得國家文化和旅游部頒發的“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的榮譽稱號。合溝憑借剪紙項目,成為徐州市唯一的入選單位。
  合溝農民畫20世紀60年代就名揚蘇北大地,繪畫作品多次參加省市展出,受到國家文化部的表彰。
  此外,合溝北接310國道,南接徐連高速公路,距連霍、京滬高速公路、隴海、新長鐵路5千米之內,交通發達、便捷。
  家鄉人常說,“魚有魚路,蝦有蝦路,歪蚌(蛤蜊)無路犁道溝!”魚蝦尚有生存之道,經歷堅韌奮斗的人們,豈能無路可走?堅定生活信念,前途定是絢麗美好!善良的家鄉父老,在國家富民政策的引領下,頑強地拼搏、奮斗,大踏步地走向了小康、富庶,從而精彩地詮釋了家鄉地名所蘊含的深遠意境。
  不可否認,合溝這個名字,并非那樣的高大上,也并非那樣的光鮮亮麗。且在一定程度上,倒像是一塊未曾雕琢的璞玉,顯得并非那樣的“洋氣”。伴隨著時代的變遷,很多地方為了提升自身的知名度,都把原本底蘊深厚的地名,改成了新的名字。有的含有鮮明的政治色彩,有的依傍名人效應。什么“紅旗”、“躍進”、“蘭陵”、“淮安”……紛紛都成了新地名。可合溝,并未為之所動,她仍然堅守著她的樸實、她的純真,仍然堅守著她的名字——合溝。
  恢復高考以后,我就去外地求學,接著又在外地工作。四十多年的時間里,經歷了順風順水,也遭遇了逆浪前行。作為合溝的兒女,“兒不嫌母丑”,其實,母親原本就不丑。我從來都不敢、也從來都不會把老家忘記。每每聽到合溝這一仙樂般的名字,我就如同尋到了知音,相遇了親人;每每睡夢中漫步于故鄉,我都會從熟睡中笑醒。合溝,無論走到哪里,我永遠都會癡心地眷戀著您!
  合溝的親友們,要永遠記住咱的家鄉叫合(gé)溝。守望家鄉,不忘根脈,記住鄉愁,應深深地扎根在咱的靈魂深處。也希望外地的親友們,當看到合溝這個地名時,能夠尊重歷史沿革,準確地說一聲合(gé)溝。更希望不遠的將來,在字典上,能夠看見合(gé)溝這個詞條。
開眼界收錄的所有文章與圖片資源均來自于互聯網,其版權均歸原作者及其網站所有,本站雖力求保存原有的版權信息,但由于諸多原因,可能導緻無法确定其真實來源,如果您對本站文章、圖片資源的歸屬存有異議,請立即通知我們,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删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
上一篇:閑人表叔
下一篇:窗外的玉蘭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