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份,按照字典上的解釋是泛指人與人或人與事物之間發生聯系的可能性。迷信的一種說法則認為人與人或人與事物之間的聯系是命中注定的遇合。到底是不是命中注定呢?
我認為聯系的可能性是存在的,而命中注定則是唯心的一種說法。那些個氣味相投,一見鐘情,志同道合,情投意合等等詞匯都很形象地說明了人與人之間是很有緣分的。而人與事物之間的緣份;我卻感到必須得具備一定的條件。那就是環境。環境造就人,有什么樣的環境,你可能就會遇到什么樣的緣份,我的人生經歷充分證實了這一點。
小時候常聽父親講,咱們家是書香門弟。父親的父親教了一輩子書,到了父親這輩,父親也是以教書起家。父親1938年就去抗日根據地當教書先生去了,后來父親被抗日政府派回村里,仍然以教書為掩護,做著地下工作。到解放后,父親才被組織上重新分配了工作改了行。
從家中那些藏書以及爺爺和父親的人生經歷可以充分證明,他們與書是很有緣的。我家的藏書大部分是線裝書,書上面印的全是復雜而又深奧的繁體字。每當我翻開那些書時,感到像翻天書一樣,對爺爺和父親的尊敬也就加深了幾分。我覺得爺爺和父親的學問,就像那些復雜深奧的繁體字一樣,深不可測。上小學四年級時,我就偷偷地把父親的藏書找出來看,雖然那時自己的文化知識還很浮淺,但一些書名至今仍然記憶猶新,像《說文解字》《評點西廂記》《七言詩注釋》《三國志》《東周列國》等等。這些線裝書的字體印得比黃豆還要大,但我翻閱起來,感到像一個文盲。一個小學四年級的學生,竟然讀不懂一本書!那時,我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白上了四年學?父親發現我偷偷地翻看他的藏書,笑著對我說:你看這些書還為時過早。我說,我已經上小學四年級了,現當代的小說都能一本一本讀下來,為甚就讀不懂那些書呢?父親說,那些書印的是繁體字,又都是文言文,你們現在講得是簡化字白話文,所以你讀不懂。等你將來知識淵博了,就能讀懂了。
為了了解書中的內容,在以后的許多日子里,我一看到父親有了閑空,就纏著父親給我講書中的典故。父親也不推辭,每次給我講時很投入,也很認真。在那段時間,我在父親拿回來的報刊中看到父親引古博今寫的一些文章,我對父親更加地肅然起敬了。到了學校,便向同學炫耀父親的知識是如何的博大精深。那時,我看到同學們都向我投來羨慕嫉妒的目光,我也為有這樣一位父親感到驕傲,但這種感覺很快消失了。時間不長,因為我的炫耀給父親帶來一種災難。
我記得那是1966年,文革剛剛開始,有一天,有一伙人找到我,說我家有封資修的東西,讓我交出來。我說沒有。那伙人的頭頭說,那些書就是。我一聽指的是書,便緊張起來,那些書父親一直視為珍寶,我可不能交給他們。于是,我破天荒地撒了一個彌天大謊,說那些書早已賣到廢品公司。那個頭頭說,我們不信,你最好交出來,否則就把你打成維護封資修的孝子賢孫。晚上回到家,我把事情告訴了父親。父親一臉沮喪地對我說,廠里的也有人不知在哪里聽說咱家藏著舊書,今天下午全搜去了。
就在父親的藏書被搜去的第二天,父親沒有回來。我聽說那些人把書和父親寫的一些文章作為罪證,把父親關進了牛棚。再后來,又聽說有人當著父親和全廠職工的面把那些書燒了。我聽到這個消息,痛哭流涕了—晚上。這全怪我呀!我要不出去炫耀,外人咋能知道父親有那么多藏書呢?
多年以后,我已經長大,到了參加工作的年齡。父親有一天對我說,你要記住,今后無論干什么工作,離書遠一點,這輩子我吃虧就吃在了書的上面。
后來,在母親的奔波下,為我爭取到了工廠招工指標。我正準備去面試,母親的徒弟來到我家,說新華書店也有五個招工指標,他朋友的父親在書店管人事,你要去,我一說準成。也不知出于一種什么原因指使,我的心砰然一動,放棄了工廠的招工指標,腿不由自主跟著去了書店。結果,我當場被書店錄用了,只用了一個下午就辦完了一切手續。
回到家后,我沒有告訴父親。父親讓我離書遠一點,我卻違背了父親的意愿,又與書緊緊地聯系在一起。我想,這大概就是緣份吧,這種緣份,也正是我家那個特有的環境造成的。
書店是知識的海洋,這一點兒也不假。我在書店工作的那段時間,確實從知識的海洋里學到了不少東西,從而也引發了我從讀書到寫書的念頭。
寫書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我從1980年發表第一篇作品至今,雖然也有近二百余萬字的作品發表在各種報刊和出版社,但退回來的稿件也不下百萬余字。有時候,我望著那退回來像小山一樣的稿件,不由得反問自己,我是不是個寫書的料?有人說,不是,你只是個文學愛好者而已。假如你搞了其它工作,成就也許比寫書大。
事實也是如此。
1984年我離開了工作十二年的書店,調到了一家雜志社吃專業飯。本以為在這個環境中我的創作會有更大的提高和豐收,誰知豐收根本談不上,僅僅是發表了幾十篇部作品而已。朋友又說,你調工作調壞了,你看人家書店,現在哪個人每月不是高工資,而你呢?僅僅才掙人家的一半。況且還有房子和子女的工作安排,你要是還在書店,什么也不用發愁了。
我后悔嗎?不,我始終沒后悔過。錢對我來說,不是人生追求的目標,我掙的工資夠用了。至于房子,我住的雖然小了點,可就現在的環境,也足以讓我陶醉其中。因為我已經習慣了那個環境,那里有我的書架,有寫字桌,有我心愛的電腦。我的孩子,大的已經上了大學,小的雖然沒能考上什么學校,但我覺得兒孫自有兒孫福,一切順其自然,讓其從小養成自力更生獨立自主的習慣,遠遠比躺在父母的懷抱中強。我不會放棄我的追求。在我的有生之年,我與書的緣份算是結到底了。我搞創作搞了40多年了,雖然功不成名不就,但讀書與寫作,已經成了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天不讀書,兩天不動筆,就像炒菜忘了放調料,少鹽沒味。
環境造就人,你生活在什么樣的環境中,就會促使你和某種事物發生聯系。現在回想起來,我的人生道路和追求,與我從生活的家庭書香環境密不可分。和風春雨,潤物細無聲,淡淡的書香就像春雨,無聲無息滋潤心田,伴我一生,受用無窮。
書緣
開眼界收錄的所有文章與圖片資源均來自于互聯網,其版權均歸原作者及其網站所有,本站雖力求保存原有的版權信息,但由于諸多原因,可能導緻無法确定其真實來源,如果您對本站文章、圖片資源的歸屬存有異議,請立即通知我們,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删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