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想不到的變化

來上海有近六年的光景,期間先后在兩個小區居住。我平時除了日常家務,接送孫輩,每天室外徒步行走,那就是呆在家中看書、寫作,很少與外界有什么交往和接觸。薔薇九里小區的老鄉張邦達老師是我接觸較多的好友。

78歲的張老師。比我年長一輪12歲,他1962年畢業于江西師院(現改為江西師大)中文系(現改為文學院),江西省吉安市萬安縣人。作為同為江西師大畢業的校友,我們之間多了一份親近感。我與張老師原本在同一個小區、同一個大院居住,也算是鄰居吧。我2015年10月從南昌28中退休后來到上海,不到百平米的小居室,容納我們三代六口之家生活起居顯得特別的擁擠,不得已將原住宅出售,在周邊小區置換了三室一廳的大戶型住房。雖和張老師不在一起了,但由于共同的興趣愛好,讓我們有割舍不斷的友好情誼。我們相互加了微信,我寫的文章,常與他分享。大學中文科班出身的老大哥自然成為我的文學向導,少不了向他討教。他會很認真的閱讀和指導一二,讓我受益匪淺。他寫的詩詞也會發給我品讀欣賞,征詢意見和建議,我也會責無旁貸的發表自己看法。

去年7月,張老師老家有重要事情需要處理。他攜老伴離開上海,回到贛南老區萬安老家。在此期間,我們常用微信交往,他會介紹家鄉的見聞。調侃日常生活的瑣事。夸贊家鄉的山清水秀、環境的清靜優雅。他在微信中寫道:我家吉安萬安,在惶恐灘下游五里路,文天祥寫的"惶恐灘頭說惶恐,零汀洋里嘆零汀",就在我縣,還有辛棄疾的"書江西造l口壁"的造口(應為皂口)也在我縣,這是我縣二個著名的文化符號,我縣還有華東第一大水電站,電供三省。我縣離井岡山也近,一百多公里。康克清,匡裕民,王輝球都是我縣的黨史名人。文字透露出他對家鄉深厚的文化歷史感到驕傲和自豪。

他還特別介紹在住宅附近,他們開墾了幾塊旱地種植蔬菜、瓜果。品種豐富、綠色環保、品質俱佳,不但能滿足自家享用,還分享給兒女朋友。他熱情邀請我們方便的時候到他的家鄉游玩。字里行間他的表述極具誘惑力,讓我十分羨慕她們優雅浪漫的田園生活。

當然我也會把自己日常的生活動態向他匯報。對我來說,2020年,這個夏天特別不同凡響。干成了一件人生旅途中富有重要意義的大事:出版了一本文學作品集,作為自己65歲生的日見面禮。張老師對我出書表現出極大的熱情和期盼。我及時向他反饋自己的活動行蹤。新書一問世,我首先想到的是與他分享。第一時間將新書快遞給他,讓他先睹為快。并同時發過去自己在中國作家網發表的《用心經營,必有回報》的散文。讓他了解整個出書過程。書中介紹了自己在策劃、校對、擬寫前言、后記以及自行設計封面等細節,他看后十分感動。

4月3日,他在老家向我發來微信。告知4月11號,將返回上海。他高興的說,我們很快又要見面。我當即回復:期待見面。5月2號下午三時,我語音微信約他見面。告知他的約會地點,在龍馬幼兒園的門口。我與張老師所住的小區不遠,步行也就20分鐘的路程。然而我站在龍馬幼兒園,等了近半個小時不見他露面,期間我撥通過他的手機語音通話,接電話的是他的老伴。她告訴我,他早就出去了,但手機沒有帶在身邊,我估計他會不會搞錯了地點。果不其然,之后他發給我的微信中說:他在三湘幼兒園門口等我半個多小時后,又來到龍馬幼兒園等我。而這時,我正好離開龍馬幼兒園,來到他家的樓下自然聯系不上。我們之間,好像捉迷藏一樣。眼看一個多小時過去,我還要趕回家做晚飯,只好在微信中留言,表達錯過此次相見很遺憾。我們各自回到家后都檢查了自己的問題。他說:自己人老昏懂,不應該不隨身攜帶好手機。我檢查自己沒有把事情考慮的縝密一些,造成了今天的陰差陽錯,失之交臂。冥冥之中我似乎覺得這是佛祖在考驗我們的誠心和耐力吧!

為了彌補頭一天彼此錯過見面的遺憾,我第二天下午三點直接徒步來到他住宅樓下,打電話約他下樓。幾分鐘后就見他神采奕奕,精神抖擻的來到我的面前。僅僅相隔八個多月沒見面,之前在我印象中有幾分老態的張老師,顯紅光滿面,除了皮膚黑了一點,氣色神態,簡直煥然一新,使我眼前一亮。一番簡短的問候,我們就在小區步道旁邊的葡萄架下的長椅上坐下,彼此都有千言萬語想要表達。首先是我驚訝地問道:“你的家鄉水土真養人,把你調理的如此精神,使你返老還童”。“家鄉山好水美,我倆安逸自由、沒人打擾、無后顧之憂、加之適當的勞動種菜,散步賞景,有時會到離家不遠的縣城新圖書館看書。當看到家鄉美景時會觸景生情,浮想聯翩,詩興大發。過著這樣神清氣爽的好日子。沒有理由不越來越年輕的道理”。“是啊,變化太大了,我建議你每年應該回家鄉小住一段時間,城鄉兩地優勢互補,是較理想的養生方式”。張老師感嘆道:“為了照顧孫子,不得不來到上海,身不由己”。他說出了我們大多數老年人的心里話,即現實又無奈。

說著說著,他好奇地問我:“你家里平時都是你做飯嗎?”“是的。我性格好靜,做點家務,能活動活動身子骨。平時看書寫作,一坐就是大半天,再不動,身體就會垮掉”。“有道理,我在家里一般不做家務,一切都由老伴包攬。我之前身體不夠好,可能是活動太少。這次回家每天種菜勞動,品嘗自己的勞動成果,既怡情又養生,快活如神仙”。我們聊的得越來越投機,話題延伸到他家鄉的人文、歷史地理上,興奮喜悅之情溢于言表。突然間,我下意識的掏出手機一看,時間過了四點半。晚上孫子還要興趣班上課,該回家做晚飯呢。我站起來向張老師道別。他很理解地催促我回家,我說:“好在我們之間近在咫尺,有事常聯系”。

開眼界收錄的所有文章與圖片資源均來自于互聯網,其版權均歸原作者及其網站所有,本站雖力求保存原有的版權信息,但由于諸多原因,可能導緻無法确定其真實來源,如果您對本站文章、圖片資源的歸屬存有異議,請立即通知我們,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删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