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主页 > 散文 > 剎那芳華

剎那芳華

時光荏苒,每每憶起短暫的青蔥歲月,那段高中時期的住校生活,總令我懷想不已。
  
  一
  讀高中之前,從來沒有想過,有一天自己會住校,獨立在學校里學習和生活。就以往上學的經歷來看,在成都上小學時,學校就在繁華熱鬧的市中心鹽市口,離家很近。從家里的陽臺,能望見學校的操場、教室、樓梯,看到學生們在操場活動,聽到歡快的喧鬧聲,朗朗的讀書聲,走路只需五六分鐘就能到達。
  小學畢業,考上市重點錦江中學(后與省重點鹽道街中學合并),繼續讀初中,離家要遠一些,還是步行上學。路上要穿過幾條、連成一條直線的長長街道,直到人民南路主干道邊,在岷山飯店和錦江賓館相對的十字路口左拐,沿著綠樹成蔭的錦江河畔繼續走。那時的錦江水質優很清亮,岸邊還沒有護欄,沿著土坡能下到水邊。土坡上長有野花,青草,還有野草莓,我都下去采摘過。錦江兩岸,景色宜人,清新的空氣里,隨微風吹來青草好聞的氣息。詩人劉禹錫描繪的“濯錦江邊兩岸花”,還有古成都的代言人杜甫寫過的“錦江春色來天地”,那條曾因洗蜀錦聞名的錦江,就座落著我美麗的校園。走上一小段,從家到校全程約步行一刻鐘左右。
  待到上高中時,離開成都返回山東,在我們企業總部機關駐地的同一條街道上,就有企業內部辦的子弟學校。那兒離家可就遠了,有三十里路,只能住校,住校就意味著從此要開始一個人獨立生活。上課學習之余,獨自去食堂打飯吃,安排課余時間,整理個人內務衛生,洗衣服等等。這對那些習慣在家里,靠父母操持的孩子來說,是個嚴峻考驗,但也是鍛煉自己獨立生活能力的機會。
  對我來說,則不存在任何問題。之前在成都上小學和初中,五年多的時間里,在生活上的方方面面,已經得到了一些鍛煉。曾經干過很多家務活,買早點,打醬油,去糧店買面條,生火,點燃過燒蜂窩煤的爐子,用高壓鍋煮過米飯,洗碗,洗衣服,拖地,個人清潔衛生,自己都會做。所以上高中住校,不過就是換了一個地方,去到了一個新環境,繼續獨立生活而已。何況又不需要自己做飯,直接吃食堂,只除了打打開水,處理一下個人衛生,洗洗衣服。
  向往那樣的生活,沒大人管著,不必受約束,除了上課受老師管教,下了課就自己管自己,可以信馬由韁,天馬行空,想想都興奮。一生最喜歡的就是兩個字“自由!”從未改變。想起“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匈牙利詩人裴多菲的《自由與愛情》,雖然詩里的自由指的是國家,不妨轉換借用一下,“若為自由故,一切皆可拋。”
  那是一九八五年的秋天,盼望的高中住校生活即將開始,我如魚得水,以為從此可以隨意暢游,就像那沖破牢籠禁錮的鳥兒,充滿期盼,從此可以隨意飛翔,那是屬于我的生活,自己可以自由支配的日子。從成都返家后,立即無縫對接,自由自在的高中住校生活,正式開啟。
  
  二
  我們企業內部辦的學校,當時來說,硬件設施還不錯,有教學大樓,實驗大樓,教職工、學生住宿大樓,打飯的食堂,打開水的鍋爐房,還有那寬闊的操場跑道,各種體育設施,高低杠,籃球場等等,應有盡有。
  學生宿舍樓,一間宿舍安放了五個上下鋪,計十張床,共十人一間寢室,同樓設有公共盥洗室,衛生間,很方便。自己住的是上鋪,其實也喜歡住在上面,視線開闊,無人打擾。我就住進門左側最里邊、靠窗那排的上鋪,門口處擺放著臉盆、水瓶、飯盒碗筷之類雜物的大桌子,先就占了一部分空間。因此左側那排就只有兩個上下鋪床,不像右側有三個上下鋪。我離門口遠些,上鋪的我,緊臨著的不過只有一人而已,左側上鋪的空間,是完全屬于我們倆人的自由小天地。
  剛開始時,對住校生活充滿了好奇,非常興奮。一切很有規律,早上,要早起鍛煉身體,跑步,運動。吃完早飯,接著上課,中間還會做廣播體操。下課,去食堂打飯,吃了午飯后午休,下午接著上課。再吃晚飯,晚上繼續晚自習,后回寢室休息,每天時間被排得滿滿的。新鮮一陣過后,才漸漸覺得,其實真正屬于自己的自由活動時間,也并不太多,讓我略微有些失望,現實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美好。所謂自由,也只是相對而言,并不是絕對的存在,也沒那么自由。
  如此周而復始,每周只能回家一次,那時候還沒有雙休,周六下午坐企業班車返家,在家呆兩個晚上,周一早上必須趕回校。但其實,在大部分時間里,因擔心周一早上太倉促,著急忙慌的顧不過來,一般周日下午就坐最晚一班車返了校,那樣時間就能寬裕一些。
  有時周日下午返回宿舍,在空蕩蕩的寢室里,又有點想念家里的溫暖。也有三兩室友提前回來,大家也都沒精打采的,還沉浸在家里的歡樂中,宿舍里顯得冷冷清清,那會又似乎覺得,在家里其實也挺好。有親人們在一起熱熱鬧鬧,因團聚時光的短暫,而格外親熱,倍顯珍貴。人總是這樣,擁有的不珍惜,稀缺的又想念,得到的不在乎,在乎的又實現不了。
  那時流行看瓊瑤小說,一個寢室的室友,互相傳看。一個人看完,就傳給下一個人,哪怕困的再難受,被人喊醒,迷迷瞪瞪的,半睜著眼睛也要看書。那股專注用心的勁頭,如果是用在學習上,就似“頭懸梁錐刺股”般的認真,恐怕人人都能成為學習積極分子,應該都能考上大學。除了迷看瓊瑤小說,還喜歡讀席慕容的詩,其實至今也還喜歡。那時,常把她的詩,一字一句用心手抄在筆記本上。青春時期的愛好、追求,留下了印記。任何一個時期,都有不同的追求,都很美好,是一個人成長中難以忘卻的記憶,有時能影響一生。
  
  三
  那時的自己,還喜歡聽鄧麗君等一些當時歌星的流行曲。同班一個胖男生,也不知道從哪弄來好多鄧麗君的盒帶,經常以貌似低廉的價格兜售給我,也有別的流行歌曲帶子,我成了他的老主顧。基本上,都是從他那里買的盒帶,一盒又一盒,慢慢匯集成一大摞,擺放在家里的組合柜里,周末回家時,在那種老式錄放機上播放。
  不知道那家伙后來做什么工作,搞不好是一個成功的商業人士,很早就有做生意的精明頭腦,很會兜售貨物。人的一生,是什么樣的性格,善于做什么,有什么擅長,從小時候,或者某些方面的表現,也能大概露出一些苗頭。精明會算計的人,估計很能掙錢,不像我這種老實巴交的人,這輩子連撒句謊都心虛的不行,成不了啥大事。
  我就是那種,不會掙錢只會亂花錢,總被自己的小愛好牽引著,五迷六道,深陷其中的小傻子。在成都上學時,就癡迷收集所有的糖果包裝外紙,還有火柴盒外包裝紙,火柴花。幾乎把所有得到的零錢,都拿去購買了火柴花,在那小店里,被店主掏空口袋。還收集過那么多小人書,連環畫。好不容易得到的零花錢,舍不得買零食吃,甚至連有時候來不及吃早飯,表哥給我的早點錢,都花在收集上。
  其實后來離開成都時,那些花費了金錢和心血的收集品,也沒帶回家,最終不知所蹤。只記得當時收集時的喜悅,欣賞時的開心,收獲過的那些快樂,就是唯一的“收獲。”虛無縹緲的收獲,就是精神享受的愉悅感,精神戰勝物質的高級感,獲得感。一向都把追求精神至上,作為我的座右銘。上高中,又收集了那么多歌曲盒帶,把自己手上僅有的那幾個零錢,全部花光。有愛好,好是好,專注著迷也沒錯,就是太費錢。沒有經濟基礎做后盾還真不行,玩不起。所以,哲學上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是真理,說白了,就是沒有錢,不具備物質條件,很難享受想要過的精神生活。
  看來自己屬于專注的、容易癡迷進去的人,迷上一個什么事,就會不惜一切。不管是金錢方面還是精力方面,只要真的喜歡過,開心過,就覺得值得,并不以劃算不劃算來論。其實本該這樣,人要純粹一點,凡事只要你覺得值就行,價不價的也不用衡量,并不重要。
  有些東西是無價的,無法衡量。
  
  四
  在校的日子里,有苦有甜,悲喜交加。記得有一段時間,挨著操場邊的老師住處,有一臺電視公開播放,適逢熱播83版的香港經典武俠劇《射雕英雄傳》由金庸同名小說改編,黃日華、翁美玲、苗僑偉、曾江等主演,這些演員我都挺欣賞,很喜歡看。
  每天晚上,下了晚自習,必站在電視機跟前看上一段時間,可惜沒有太多的空閑時間,那部劇成了心中忘不掉的一個惦念。直到后來,有了時間,曾反復觀看那劇數遍,也沒看厭。經典的就是永恒的,經得起考驗,很耐看。雖然制作水平,后來看很粗糙,但演員,劇情都很吸引我,原著小說自然就更好看。
  “寧吃仙桃一口,不吃爛杏一筐”,凡事皆如此。讀書,觀影,甚至身邊好多事,道理都是相通,寧可少而精,不可多而雜。重質量不重數量才對,人生短暫,不可浪費寶貴的時間陷于平庸。況且,精華的經典的東西,久經考驗,曾得到過無數前人的驗證,我們只需要汲取其中的精華,取其有益于自己的才好。
  寢室里人多,有讀高中的,也有讀初中的。人員來自企業內部山東省各地市,記得有濟南的,淄博的,濟寧的,泰安的,濰坊的等,大家來自企業下屬不同單位,口音各異,南腔北調,也都各有個性。平時都還好,互相幫助,很熱情很和睦。有時候,她喜歡吃蛋白,她偏喜歡吃蛋黃,就互相交換著吃。誰帶來了好菜,誰的咸菜吃完了,也會互相品嘗,支援,有福同享,有難同當。早上爬不起來床,不能早操,互相打個掩護。打飯菜,打開水,也互相幫個忙捎帶。一屋子的姐妹們,大多時候,相處的都不錯。
  記得自己有幾天愛肚子疼,就把被子壓在肚子上,一床不夠,隔鋪的室友把她的被子再給我壓上,似乎能止些脹痛。或者幫我捎帶回來稀飯,喝得熱乎乎的解解疼,好姐妹們,平時處得都很和諧友愛。可是,有一次,幾個室友在討論一個問題,意見不一致,分成兩派。大多數人一派,只有一個獨特個性的女室友自持一派。我們出自好心,勸她,沒想到,大概被七嘴八舌惹急了的她,張口就來了一句:“哼,你們這群一丘之貉!”頓時,整個寢室鴉雀無聲,大家面面相覷,無言以對。
  雖說有時候,真理可能真是掌握在少數人手里,但也不必出言不遜。不主張那樣說話,爭辯不一致沒什么,各有保留就是。學語言不是為了嗆人,爭高低,是為了更好的溝通交流表達。即使你很出眾,也還是應該謙虛低調,不能太過激,完全沒必要貶低別人,這樣的人才算得上真正有素養的人。
  獨立生活也有悲慘的時候,讓我嘗到苦楚。有一次去鍋爐房打開水,不記得咋弄的,水瓶被打碎,滾燙的開水瞬間澆到腳面上,腳背被燙紅燙傷,鉆心的火辣辣的疼痛襲來,讓我難以忍受。后來被同學攙扶,去到宿舍樓后面,我的一個親戚家,他跟我的班主任老師住對門。親戚給我腳面子上敷了一層醬油,當時的土方法,也不記得管用不管用,不過后來腳背上倒也沒事,沒留下任何疤痕。
  
  五
  獨立生活看來也有不容易的時候,那個時刻,就不那么向往獨立和自由了,而想念起了家的溫暖。如果是在家,媽媽肯定不知道咋心疼呢!有親人的關愛,其實是件多么幸福的事情,不該動不動不耐煩,嫌家人啰嗦,還是應該要學會珍惜。等有一天再也沒有了,才懂得失去的都是最珍貴的。
  住校久了,果然就有點想家,不想要自由了。只要有機會,抓住一切時機,能回則回。有一次,初中畢業后考上技工學校的大弟,他和我同在城里住校,只是方向不一致。一個在城東最東邊,一個在城西最西邊,都是本企業辦的學校。他周末要回家,我也想提早回去,就想跟他一塊回。
  平時我回家都是坐企業班車,那次,為了跟他一塊兒回去,就坐了他騎的自行車。弟弟帶著我,騎行在空曠無人的公路上,飛快的疾馳。人車稀少的大路上,一個高大的男孩,在橫沖直撞,自由飛翔,就好像跟風兒賽跑一般。坐在后座上的我,老是擔心被摔下車來,小心翼翼,牢牢的抓住后座,不敢輕舉妄動。
  有時候就是這樣,可能是一種心理暗示,越怕什么就越來什么。就那么巧,坐久了,覺得車座有點兒硌屁股,就稍稍挪動了一下。只聽得啪的一聲響,我從車座上摔到地下,當即就摔蒙了,根本來不及反應,弟弟也渾然不察,他一溜煙兒跑開了去!
  減少那么多的重量,弟弟竟然沒發現。顧不上摔得疼痛,我拼命大喊弟弟的名字!喊了好一會,最后他總算覺察出似乎有什么不對,老遠地又折回來,讓我又急又氣。
  想一想,如果弟弟沒聽到我在風中的呼喊,可能真會一路飆回家。那我可就慘了,那可是二三十里路。大路的兩旁,是一排高高的大白楊樹,路邊的田間地頭,則長著比一人還高的粗壯玉米,綠油油的一大片,望也望不到邊際。陣陣風吹過來,玉米地里沙沙作響,葉子互相碰撞的聲音,嘩啦啦的,好像有什么動靜,讓我疑神疑鬼的,自己嚇自己。在寂靜的路上,如果讓我一個女生,獨自行走,就算是白天,也一樣嚇人。為了圖省事,早回家,搭了弟弟的順風自行車,結果反弄得那么悲催,早知如此,還不如安心地乘坐班車回家。
開眼界收錄的所有文章與圖片資源均來自于互聯網,其版權均歸原作者及其網站所有,本站雖力求保存原有的版權信息,但由于諸多原因,可能導緻無法确定其真實來源,如果您對本站文章、圖片資源的歸屬存有異議,請立即通知我們,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删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