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個月以來,經常從快手上刷到,黑龍江、吉林兩省整村拆遷的視頻。鏡頭里,嶄新的房屋,整齊的院墻,水泥硬化的街道,一個個屋舍儼然的村莊,在大型鏟車的轟鳴聲中,房屋、棚舍的頂子被掀掉,房墻、院墻、被推倒,塵土飛揚,整座村子夷為平地。小視頻里,老鄉的惋惜聲、唏噓聲、房屋倒塌聲、 機器的轟鳴聲……聲聲入耳,看得心跳,聽得心痛!
合村并鎮, 成為東北冷酷的現實。幅員遼闊的大東北,土質肥沃,“北大糧倉”的殊榮享譽華夏 。昔日令人向往的大東北。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觀念的改變,大多數人都遷居城里,有的還去了南方。村里房屋閑置,政府投資的水電配套設施成了聾子耳朵,失去了作用,資源極大地浪費。隨著農村人口的不斷涌入城市,由最初的空房,逐漸發展到空街,甚至空村的嚴重現象。村莊里沒有了年輕人,剩下的幾乎都是老年人,嚴峻的現實,迫使政府果斷地采取合村并鎮,整體拆遷措施。農村人戶分離十分嚴重,五六個村莊拆遷后,一棟樓就解決了居住問題。騰出了大量的土地,清理后成為有效耕地。
東北農村人口流失嚴重的主要原因是,隨著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農村孩子都能順利讀完初中考上高中,成績差的上職業高中和職業中專,加之高校的擴招,這些孩子大學畢業后,幾乎都不愿意回到農村,寧愿做一輩子打工族,也不愿意回到家鄉從事農業生產,這與中國的傳統觀念有直接關系。認為只有離開農村走進城里,才是學有出息,脫農才是學有所成。似乎進城才是光宗耀祖。受傳統觀念影響,孩子畢業后不再回到家鄉,而他們的父母最終也要進城跟子女一起生活。導致農村剩下的幾乎都是沒辦法進城的老年人。一個原本幾百戶的村莊,長期居住的戶數所剩無幾。從長遠發展考慮,避免資源浪費,就得村莊整合,于是就有了本文開頭描述的那一幕。
改革開放以后,人們開始注重改善居住條件。經過幾十年的財富積累,加上國家“三農”政策的貫徹落實,各種補貼的扶持,讓農民的錢包鼓了起來。東北的農村過去絕大多數都是土房。有了經濟實力的農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推到土房建磚混房。尤其是最近十年來,彩鋼瓦、保溫板、塑鋼窗、鋁合金門窗等新型建材的誕生,淘汰了建房用的梁柁、檁木,木質門窗。房屋與木材脫鉤了 ,新的住房抗震能力增強了,防火能力提高了,保溫性能增強了,使用年限延長了。農民的住房條件得到了極大改善。一個農家大院,從院子墻到房屋、棚舍、廁所一整套建下來,要花費十幾萬 甚至二三十萬。如今在東北,土房已經成為稀缺,殘存的成了見證歷史的老物件。這些凝聚著農民多年血汗錢,一點一點建造成的的固定資產,沒有實現主人安度晚年的目的,沒有實現一房永逸的建房目的。房屋很快就厄運降臨,盡管拆家是中國人最怕的事情,也不得不拆。凋敝的村莊已經不是宜居的寶地,村莊整合迫在眉睫。村民住進樓房,統一供熱、供水、供電,既便于管理又節約了大量資源,確保了拆遷戶的生活質量。
在我的家鄉,內蒙古還沒有看到村莊整合的消息。可我依舊擔心,美麗的故園也會迎來拆遷的那一天。我離開故園遷居城里很多年了,可是心中依舊牽念著生活了幾十年的故鄉。如今牽念之情又多了一份擔憂 ,擔憂我的家鄉也會從那片土地上消失。這種擔憂與日俱增!
我進城以前工作生活在國有農場里,那里耕地平坦,土質肥沃,水資源豐富,氣候宜人。在內蒙古“十個全覆蓋”工程中舊貌換新顏。16個分場 的職工住宅全部是紅藍相映的彩鋼瓦屋頂磚混結構。整齊劃一的院墻,主路巷道到院內,全部硬化,雨天泥濘的時代一去不返。太陽能路燈趕走了夜幕里的黑暗,太陽能熱水器解決了洗澡問題。家家戶戶拆掉鍋臺大灶,改用燒煤和電飯鍋、燃氣灶做飯,用燒鍋爐掛暖氣片取暖,很多人家還采用了地暖,自來水入戶 ,有限電視和寬帶的入戶,豐富了職工的文化生活,提升了生活質量。雖說是平房,功能與城里的樓房完全一樣。農場里完全實現了農業機械化,各種農業機械大顯身手,職工收入逐年增加,家庭小轎車成了代步工具,城市化的農場令人羨慕。
時代在前行,社會在進步。近幾年,偶爾回到故鄉,卻有了陌生感,也陡增了凄涼感。現在場子里經營土地的人都已經四十多歲,有的已經五十多歲。很多熟悉的老人都相繼離開了這片土地,揮手紅塵了。很多人都不認識了,很多人都搬進了城市里,村子里冷清了許多,很難見到二十多歲的年輕人。村子里的孩子們幾乎都上了大學,畢業后留在了城里,空房現象日益嚴重。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有幾次坐公交車去鄉下走親訪友時,走進村子,街上見不到人影,家家戶戶大門緊閉,偌大的院子也就兩口人居住,有的院門已經銹跡斑斑,見不到大人和小孩。若問童叟何處去,空留荒涼對窗欞。這樣的景象隨處可見。一次去表姐家吃豬肉 ,我獨自一人在村子里溜達,竟然見不到一個人,很多房子已經沒人居住了。映入眼簾的景象是,人去屋空炊煙斷,滿目蒼涼雜草園。凄涼的心情油然而生,真的擔心,不久的將來會,“梁園日暮亂飛鴉,極目蕭條三兩家。庭樹不知人去盡,春來還發舊時花。”這樣的擔心絕不是空穴來風,不是杞人憂天。現在經營土地的人都是不惑之年,甚至五十大幾的人。他們的子女大學畢業后,不會回來了。人終究是要變老的,這是大自然的規律。真的不敢想象,再過十幾年,故鄉肥沃的土地誰來耕種?配套齊全的房屋誰來居住?我的故鄉從建場到現在已經走過六十五個春夏秋天,還能走多久?真的擔心,魂牽夢縈的故鄉,有一天會消失在地表,成為記憶里的風景!
北疆白楊
2023/03/15于祥泰嘉園
縷縷憂思系鄉情
開眼界收錄的所有文章與圖片資源均來自于互聯網,其版權均歸原作者及其網站所有,本站雖力求保存原有的版權信息,但由于諸多原因,可能導緻無法确定其真實來源,如果您對本站文章、圖片資源的歸屬存有異議,請立即通知我們,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删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