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主页 > 散文 > 故鄉的青紗帳

故鄉的青紗帳

弟弟知道我喜歡吃粗糧,特意送來一小袋秫米。
  “不知道這個秫米是不是小時候的那個味道?”弟弟走后,我喃喃自語。望著眼前的這袋秫米,腦海里瞬間浮現出故鄉的高粱地—青紗帳。在故鄉,我們把高粱米叫做秫米。哦,故鄉的青紗帳啊,原來你是藏在我心底深處不可觸摸的鄉愁。
  我的故鄉在冀東平原廣袤的大地上,南有大海與之為鄰,造就了故鄉的土地肥沃和水資源的豐沛。春來萬物復蘇,一切都蘇醒了。
  睡在茓子里的種子醒了,伸了一個懶腰,隔著茓子的縫隙悄悄地向外張望:“農民伯伯,你啥時候帶我去農田啊?”
  犁自是不敢貪睡的,它被主人安放在廂房的角落之時,它就靜候春風吹進廂房的那一刻。檐前有雨,燕子飛來嘰嘰喳喳地好像跟犁說:“下雨啦,土地潤了,快去犁地吧。”
  田野醒了。耕牛遍地走,沉睡了一冬的田野一派繁忙的景象。一粒粒、一撮撮,一壟一壟、一行行、一排排,當故鄉人在春天播下希望的種子的那一刻,故鄉的田野就不敢打盹。積蓄了一冬的力量迸發出來,還有農家肥的加持,種子便開始在土壤里鬧騰了。破土的芽頭頂著的土像一頂土帽子,經不起風吹雨淋不幾日就會掉落。不幾日的日月興輝、風吹雨潤,田野綠了。那滿眼的綠,是故鄉人種植在田野里的綠色夢想和希望。那一個個嫩芽,就是故鄉人的心尖尖。從此,他們日出而作扎在莊稼地里。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別以為春種一粒、秋收萬顆是一件容易的農事,每一粒糧食,從它的種植到收獲,耕田人是需要付出很多的辛勞和汗水,才有我們口中的飯香。我依然記得當年,我的母親和生產隊里的那些嬸子、大娘,在高粱地里辛勞耕作的場景。我的童年,入學前基本上是屬于“散養”狀態。那個時候村里沒有幼兒園、學前班,爺爺、奶奶照顧不過來那么多的兒孫,年齡稍大點的,有的只能跟著去農田干活的父母一起到農田。常常是大人在田里干活,孩子坐在田埂上等,隊長不讓進田地,怕孩子們糟蹋莊稼。風吹日曬久了,個個都成了“小農民”,黝黑的皮膚與城里的適齡兒童白白嫩嫩的肌膚無法比擬。
  在我的記憶里,故鄉的田野里種植的高粱品種很多,有紅高粱、白高粱、黏高粱、雜交高粱、多穗高粱等。高粱作為田野里的一種大田作物,與稻谷、小麥等其它大田作物相比而言,它毫不矯情。首先它對土壤的要求不苛刻,其次它耐旱耐澇耐鹽堿,這是其它農作物不能比擬的。
  在故鄉有農諺說:“清明高粱谷雨花,立夏谷子小滿薯。”人間四月天,四月的故鄉天空彌漫著花草香。田野,泥土的芳香迷人,是我的最愛。我喜歡抓一把雨后田野里的泥土,濕潤柔軟,閉著眼聞它特有的芳香,沉醉。高粱地里,莊稼漢子們在前面犁地,圍著花頭巾的母親和嬸子們,緊跟其后麻利地將高粱種子點在犁過的地溝里。遠遠望去,高粱地里五顏六色的小點點在移動,紅的、粉的、黃的、綠的,那是彩色的花頭巾給田野帶來的生機一片。男人不時地用衣角擦拭著汗珠,女人的臉熱的泛紅,汗珠早已把頭巾沾濕。耕牛也累了,發出一聲聲“哞、哞”的長音,頭向著遠方的地頭。點種子也需要技巧,這為以后的田間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礎。太密影響禾苗的長勢,太稀疏恐怕影響了糧食產量。母親點種時,總是拿捏的恰到好處,基本上母親點過種的那條壟,以后無需間苗。如果是因為種子問題缺了苗,再補苗另當別論了。種子是大地之子,當故鄉人把種子撒入莊稼地的那一刻,大地敞開它溫暖的懷抱,迎接它的孩子回家。
  春天一天比一天暖。田野里的高粱從發芽開始到一株株禾苗,再從一株株禾苗漸漸長成一棵棵高粱的過程歷經風雨,是一個質變的過程,也是一個量變的過程,它們承載的太多。不僅有故鄉人的辛勞和汗水的付出,更有故鄉人的企盼。故鄉人呵護莊稼的心,不亞于呵護自己的孩子。那個靠天、靠地吃飯的年代,盼望著風調雨順的同時,故鄉人把心血傾注于田野里的莊稼。兒時的故鄉,莊稼的種植沒有現在這般使用什么除草劑之類的化學藥劑,除了施農家肥就是把莊稼交給大地讓它自然生長,所以那個時候的糧食味道特別純香。地里的那些高粱也是全憑女人的一把小鋤頭去薅雜草,男人的一把大鋤耪地、松土。耪一遍,禾苗高興地瘋長。到了要耪第三遍的時候,高粱地里的禾苗已長成了一人多高。母親為了多掙點工分,竟然也拿起了大鋤頭去耪地,那天我依然坐在地頭等母親。耪地的活當時是按每個人幾壟,耪完可以早回家。臨近中午,那些耪完地的男勞力們都已說笑著回家,高粱地里只剩下母親和我。瘦弱的母親在地里面干活,長高的禾苗遮擋住了她的身影。空曠的田野令我發怵,我循著母親所耪的那條壟走進高粱地去尋母親:“媽媽,你在哪里啊?”我大聲喊著。夏天高粱地里的高粱葉繁茂盛,密密麻麻的葉子肩并著肩,走在里面感覺悶熱得很。腳步匆忙,高粱葉子刮到我的胳膊,一條小血痕鼓起,被汗水一漬疼痛加深。當我看到母親時,眼前的母親已是汗流浹背,母親的胳膊上一道又一道的血痕很是扎眼。
  “丫頭,你疼不疼?”當母親看到我胳膊上的血痕時,她撫摸著我的胳膊,眼圈發紅。
  “媽媽,我不疼呀。媽媽,你的胳膊疼不疼?”我踮起雙腳,用小嘴吹著媽媽的胳膊。年少無知的我,似乎覺得自己有無限大的能量,能拂去媽媽胳膊上的疼痛。
  烈日當頭,母親終于耪完地。一只手扶著扛在肩上的大鋤頭,一只手領著我,我們母女頂著烈日回家。母親的腳步有些蹣跚,那分明是累的。這個畫面,現在想起來都扎心,母親承受了太多的苦難。古有陶淵明筆下的“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今有母親的“帶日荷鋤歸”。母親的勤勞和堅韌,也是故鄉人的縮影。
  轉眼,故鄉已經進入炎熱的夏季。這期間,故鄉人灑在高粱地里多少汗水,只有高粱知道。小鋤頭、大鋤頭,以它們特有的方式,親吻過田壟多少次,也只有高粱明了。有了故鄉人的細心呵護,高糧地里的高粱一天比一天高,越來越粗壯、挺拔俊秀。老農站在地頭,看著眼前長勢喜人的高粱地,吧嗒一口老旱煙,又抬頭望望天空:“要風調雨順啊。”是說給老天爺的,也是他自己的企盼。
  夏蟬鳴叫,把故鄉的夏天叫得熱熱鬧鬧。青蛙“呱呱呱”地在田間地頭蹦來蹦去,唯恐世人不知道它的存在。夏夜,繁星點點。地頭有光一閃閃地,借著月光,看到一張飽經滄桑的臉,是趙老漢。他嘴里叼著老旱煙袋,靜靜地坐在地頭,聽“啪、啪”高粱地里傳出的高粱拔節的聲音。一聲、兩聲、三聲……那一刻,田野里除了拔節聲萬籟寂靜,趙老漢的臉上露出笑容。夏夜睡不著,聽聽高粱拔節的聲音,才會踏實。民以食為天,莊稼是故鄉人的命根子。蛙聲、各種昆蟲或許也是在偷聽那拔節的聲音,靜默片刻之后,蛙聲和各種昆蟲的唧唧聲齊鳴,是不是它們在給高粱地開演唱會,慶祝地里的高粱即將走向新的征程。
  拔節聲沒有偃旗息鼓,高粱繼續著它們的青春夢。不幾日,蔥蘢繁茂的田野變得越來越富有詩意。成片的高粱遮天蔽日,它們宛如從天宮垂落到人間的一層層青紗帷帳。看啊,此時故鄉的青紗帳,宛如英姿颯爽的戰士站成的隊列,迎著風、頂著烈日依然精氣飽滿、神采飛揚。哦,故鄉的青紗帳,你是種在我心里的最美風景。風一吹曼妙無比,密密匝匝又像是綠色的屏障,圍攏著故鄉的田野和村莊,我已經看不到附近那個村子的輪廓。而故鄉似乎也已準備好,把所有的故事,都投影在青紗帳里。
  農事耕種有時令,田間管理也有說道。耪完第三遍地后,天氣越來越炎熱了。故鄉的青紗帳猛長、躥高,大概到了一丈高時,高粱葉子已經長齊,高粱似乎也已累了,停下了長高的腳步。每當這個時候,故鄉的青紗帳里又該是熱鬧的場景了。青紗帳里,傳來女人們嘰嘰喳喳的嬉笑聲,她們在捋高粱葉子。目的是給長勢密密匝匝的高粱通風,從其每個莖桿下半部將其葉子捋下來。捋下來的高粱葉子除了喂牲口,等晾曬半干后,還可以用它擰成坐墩。高粱渾身是寶,我深信不疑。此后,通了風的青紗帳有了更好的通風透光條件,高粱的秸稈變得更粗、更結實挺拔了。
  我喜歡雨后去青紗帳里挑野菜,或許是青紗帳遮天蔽日,那里的曲麻菜和馬齒筧都是嫩嫩的。回家把曲麻菜洗干凈,蘸著母親做的大醬一起吃,那才是人間美味。這美味,有故鄉泥土的賦予,更有青紗帳的靈性附加之上。高粱葉子上的雨珠晶瑩剔透,風一吹,在葉子上滾動,運氣不好的就會落下。地上的苦菜開著一朵朵小黃花,羞答答地仰望著身材修長的高粱。當雨珠落在它的花瓣上,或許是認為雨珠在吻它么,露出含羞的微笑可愛極了。蝸牛在高粱秸桿上爬呀爬,它好像望不到盡頭。我用小手小心翼翼地幫它助力,把它放到高粱秸稈的高處,它也笑了,用不了多久它就能看到湛藍的天空和明媚的陽光了。我還喜歡用小手輕輕地搖晃高粱秸桿,看高粱葉簌簌顫抖的樣子,好像是它在跳舞。一只只螞蚱在我的腳下蹦來蹦去,誘惑我向前,它又逃走。我追啊追,飛來了一只蝴蝶,我似乎忘卻了螞蚱帶給我的不悅,我又追蝴蝶。追啊追,我把時光弄丟。而青紗帳依舊瘋漲,越來越挺拔、秀美。
  時間過得真快啊,小暑過后,故鄉的高粱進入孕穗期。進了伏天,故鄉人無需扎在青紗帳里勞作。掛鋤撒手,把郁郁蔥蔥的青紗帳交給大地。從此,青紗帳成了孩子們的游樂場。
  炎熱的夏,阻擋不住孩子們玩樂的熱情。“走,去青紗帳捉迷藏。”常常是一呼百應。夏天的風帶著熱氣撲面,青紗帳被風一吹綠浪起伏,像是綠色的海浪那般富有詩意和節奏感。大地是靜止的,青紗帳是靈動的。天空是湛藍的,白云在飄。天地之間,動靜皆相宜,一派祥和。
  弟弟當年是村里的孩子頭,常常是領著一幫孩子在青紗帳里玩“打游擊戰”的游戲。弟弟是當年爺爺最疼愛的長孫,弟弟是光著屁股坐在爺爺的腿上長大的。爺爺常給我們講當年他帶領村民與日本鬼子在青紗帳打游擊戰的故事,弟弟深受爺爺的影響,便成為“游擊戰”這個游戲的主角。孩子們常常頭戴高粱葉編的帽子,一把高梁秸稈做的槍當武器,在青紗帳里上演一場“游擊戰”。
  爺爺的故事里不只一次提到青紗帳,爺爺說青紗帳不僅是當年抗日戰士們打游擊戰的藏身隱蔽之處,也是故鄉人為了躲避戰災藏身的好地方。戰士們每一個游擊戰的勝利,軍功章上少不了青紗帳的豐功偉績。故鄉人每次能避免戰禍、災難,更少不了青紗帳的默默付出。
  “哦,我的青春、我的信念、我的夢想……
  無不在北方的青紗帳里染上戰斗的火光!
  哦,我的戰友、我的親人、我的兄長……
  無不在北方的青紗帳里浴過壯麗的朝陽!”
  少時讀詩人郭小川的這首《青紗帳—甘蔗林》,只是字面讀讀而已,而今再次重讀,才深深讀懂詩人的情懷和詩的意味深長。戰爭年代,故鄉的青紗帳護佑了軍民。和平年代,故鄉是青紗帳成為田野里的一道靚麗的風景。聽爺爺的故事、讀詩人的詩,怎不對故鄉的青紗帳肅然起敬。大自然用它神來之筆,賦予人間這般令人崇敬和神往的青紗帳,怎不讓你留戀。
  其實,有時候孩子們說是去青紗帳里捉迷藏或是挑野菜只是個借口,膽子大的孩子主要是去青紗帳里撅甜桿。從高粱吐穗開始,個個小心思就盤算著撅甜桿的事。高粱秸桿不是所有的都甜,掌握了訣竅,口中自由甘甜。如果有那么一棵高粱身材比其它的高,還要去看葉脈中間的那條經脈是什么顏色。發白的一定不甜,暗點的且看上去水潤潤的,八九不離十了就找對了。天天盼著高粱穗變紅,這個時候找到的高粱稈才會有甜度。接下來坐在青紗帳里,嚼甜桿就成了孩子的一大美事。那個時候的孩子們只是淘氣而為之,不會覺得這樣的行為是偷。以挑菜為借口的孩子,自是不能空著籃子回家。有了口中的甜蜜蜜帶來的動力,挑菜的勁頭也十足。在青紗帳里鉆來鉆去,不一會滿滿的一籃子野菜。故鄉的青紗帳,留下我和小伙伴們許多童年的足跡。
  八月秋風爽。火紅的高粱穗將田野打扮的異常漂亮,朝霞與晚霞中的高粱穗透著嫵媚,青紗帳里是別樣的景致。“開鐮啦!”青紗帳里歡聲笑語。顆粒歸倉,就連秫秸稈也高高興興地坐上了牛車一起進了村。火紅的高粱穗堆成了山,宛如一座火山矗立在村莊,紅紅火火的日子在向故鄉人招手。秫秸稈碼成了垛,方方正正。青紗帳就像長了一雙大腳,它走進村莊、走進了家家戶戶。
  轉眼,田野空曠許多,少了青紗帳的蔥蘢好像是個缺了靈魂的孤獨者。而村莊,處處有青紗帳的縮影。籬笆墻、梢門,那是青紗帳直立的傲骨。蓋簾、平屜,那是青紗帳躺平時的悠然。大鐵鍋里蒸騰的秫米香,那是青紗帳的靈魂在升華。笤帚、炊帚,那不是青紗帳在低頭,而是它們替你除塵、洗去污垢不得不選擇的姿態。那一壇壇高粱酒啊,是青紗帳醞釀成的一個個故事。故事里有你,故事里有我,要不要讓我說給你聽。
  再回故鄉,故鄉已不是兒時記憶中的模樣。新房子、新街道、等各種新人、新貌、新氣象映入眼簾是令我欣喜的,而故鄉的田野再無青紗帳的影子令我失望。此刻,我只想擁有一碗高粱米飯,加一勺豬油,再來一勺醬油,然后把它們相拌在一起吃。嘴里嚼著滿口的香,想著青紗帳,唯恐把故鄉的青紗帳嚼進舊時光里。
開眼界收錄的所有文章與圖片資源均來自于互聯網,其版權均歸原作者及其網站所有,本站雖力求保存原有的版權信息,但由于諸多原因,可能導緻無法确定其真實來源,如果您對本站文章、圖片資源的歸屬存有異議,請立即通知我們,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删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
上一篇:那棵白玉蘭
下一篇:50歲之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