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主页 > 散文 > 飯局

飯局

“要不要一起吃個飯?”提起飯局,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飯局,自然離不開吃貨。我是個不折不扣的吃貨,喜歡飯局,喜歡飯局上的熱鬧氛圍,因為在那里,不管是請的還是邀的,都是友。
  圍坐在一起吃個飯,不是為了達到什么目的,要說有圖謀,可能也只是為圖一樂呵。嘮嘮過去,談談曾經,讓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得以交流,仿佛讓彼此之間的距離瞬間拉近了,這真是一種人生美事。
  我喜歡飯局,并不是我有多好吃,主要是我喜歡看飯局上的小雅,看大家圍坐在一起談今論古。大家圍坐在一起,相互寒暄,不管來自何方,都是關愛對象。遇上有些投緣的,留下聯系方式,加個微信,約定下一場的飯局。
  “把酒思閑事,春愁誰最深。乞錢羈客面,落第舉人心。”飯局就少不了要推杯換盞,可別小看這一場場飯局,里面卻蘊藏著很多的人生,從每個人敬酒的細節中就能看出這個人素養,在斟酒的先后里,卻隱藏著濃濃的敬意,在杯子的深淺中,滴答著地卻是深厚的感情。舉起一杯酒,敬的是對他人的一份情;碰一碰酒杯,交的是一顆真心。倘若起身彎彎腰,在謙遜禮貌里,飲進腹中的不僅僅是酒,還有一份真誠。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我喜歡看飯局上的飲酒者,一個個博古通今,一個個滿腹經綸。他們談吐的不僅僅是酒香文化,還有古老的人生哲理。但我更喜歡看一飲就醉的“酒瘋子”,明明知道酒量有限,偏偏就架不住同桌人的幾句勸。前三杯像飽讀詩書的秀才,思維敏捷,舉止優雅,看得清自己,后三杯方向就有點失靈,仿佛全世界都是他的。有人說前三杯喝的是酒,后三杯酒就不再是酒了,而是江湖,那種飄飄欲仙的感覺應該就是所謂達到了忘我的境界吧。不過,盡管在酒精的刺激下,語無倫次中,但他們暢所欲言里的每一句都很經典。都說酒后吐真言,我倒認為是酒醉心自明。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在飯局上,在酒桌中,遇見知己是件幸福的事,當然連飲千杯都會覺得少,因為他們之間喝的是真誠,敬的是朋友,干的是感情。因為在他們的眼中、甚至是心底,能坐到一起便是上天的安排,能走到一起就是兄弟姐妹。在推杯換盞中,他們把酒文化詮釋得淋漓盡致,讓巷子不怕酒香的文化穿腸入骨,仿佛這不是一場飯局,而是一場高層人士的文化交流。當然,倘若融入酒文化,融入這場飯局,頭銜隨即加封。單位的,全稱領導、老總;返鄉的皆是前輩、老版;在飯局里,沒有哪一個是平民百姓,皆是社會頂層人物。讓原本失去信心的人,瞬間感到自己是多么地“高大上”。
  可惜我很少參與飯局。偶爾上回桌面,也都是家里的親戚聚會,在飯局里面也只是被稱為光吃和觀望之人。所以對每一次飯局,我與其被大家說成是圍觀者,倒不如說我只是一個聽眾。對他們每一個人說的話都聽得認真,就差沒有拿紙筆記錄下來來了。從他們口中的點點滴滴感知快節奏生活給予的壓力,一旦放松了下來,遇上一兩位知音,便會讓原本嚴肅的表情稍作調整,仿佛一個半大的孩子,可愛的一面將會再次呈現。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記得那是一場飯局,不善言語的“張三”先生被酒后的“李四”先生取名仙風道骨,當時據我個人認為,可能就是“張三”先生一生都保持這瘦骨嶙峋的好身材,而且又有些許地文質彬彬。沒想到仙風道骨剛剛出語,大家都點贊“李四”先生的用詞之妙。隨之一起聊起道家、儒家學派中的詩圣、酒仙……從古代談到現在、從黃河聊到長江。仔細去傾聽,飯局倒成了百家講壇,每個人所見、所聞和所感,都是來源于生活的精華,認真去編輯,倒是有可能就是一篇膾炙人口的“佳肴”。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飯局的格調是比較有時速性的一項運動,記得前些日子圍坐在一起,開席前首先大家站起來共舉一杯。沒想到,酒到中旬,便成了共飲三杯的風俗升級。對此我甚是不解,許是我這個滴酒不沾人的落差太大,跟不上飯局的與時俱進。
  “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每一次飯局,品出的卻是百般滋味。有人因平淡知足而快樂,有人因貪求太多而煩憂,也有人因樂觀開朗而灑脫,還有人因擔心太多而痛苦。看似是在一起品酒作樂,甚至還感受到了那種今朝有酒今朝醉的頹廢意味,其中卻包含著一種正能量的處世哲理。
  “十方同聚會,個個學無為。此是選佛場,心空及第歸”。順境也好,逆境也罷,小小飯局,每次都讓人心潮彭拜,感受頗多,給了我不少的啟示和收獲。
開眼界收錄的所有文章與圖片資源均來自于互聯網,其版權均歸原作者及其網站所有,本站雖力求保存原有的版權信息,但由于諸多原因,可能導緻無法确定其真實來源,如果您對本站文章、圖片資源的歸屬存有異議,請立即通知我們,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删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