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在農歷的10月以后,農村都開始普遍殺過年豬了,家庭條件好的殺兩頭,家庭一般的殺一頭。年豬殺后,把豬肉掛在自家火爐上長時間烘烤或在灶臺上長時間腌制,再者專門用白香樹等其它柴火專門烘烤,烤制后的豬肉取名為臘肉,臘肉用在過年時或來年后餐桌上的佳肴。
如今殺豬程序進化先進多了,回憶起七八十年代,殺豬還有一段特別的歷史。以前,殺豬時首先要交納完善殺豬的各種稅收,然后才能通知殺豬匠。在農村,一般在農歷10月以后殺豬匠就開始忙乎了,每天背著一個殺豬背簍穿梭于山村田野,走村竄戶。在農歷十一月、十二月就更加忙乎了,要殺豬,必須先得要和殺豬匠預約好,要輪排殺豬順序,先走哪家,該走哪家。預約好后,殺豬匠什么時候來,主人家應做好準備工作,以免耽誤殺豬時間。殺豬時,要挖燙灶,要準備好干柴,燒好燙水,耐心等待殺豬匠的到來。殺豬匠來后,迅速把殺豬凳安好,把接豬血的盆準備好,再把年豬從豬圈里放出來,叫上幾個力氣大的隔壁鄰居過來幫忙按豬,殺豬匠從背簍里拿出一把殺刀,使勁用力將殺刀從豬的喉嚨捅進去,一股鮮紅的熱氣騰騰的血冒了出來,年豬掙扎幾下很快沒命了。隨后,殺豬匠開始為豬吹氣,要使豬整個身體脹起來,才便于后面更好地刮皮毛。在吹氣時,殺豬匠非常累,要用口對著豬的四個豬蹄縫隙使勁吹氣,有時吹得汗流浹背,旁邊還要人不停地用棍棒敲打豬背,便于迅速全身通氣以達到脹氣。殺豬匠把豬吹滿氣后,隨即把豬抬上燙灶,開始刮皮燙毛。在刮皮燙毛時,燙灶不時飄出濃煙,熏得雙眼讓人真難受,為了爭取時間,其他人跟著幫忙起來。很快豬穿上一件白色的襯衣,皮毛已經刮光,殺豬匠拿出一把砍刀用錘子用力敲打,在豬頭上打出一條口子,再用一條鐵鉤勾上,幾個幫忙的鄰居抬著刮過皮毛的年豬吊掛在一根屋梁上,開始開腸破邊。殺豬匠小心翼翼地劃開豬肚,生怕弄破了豬腸,弄臟新鮮的豬肉,只聽見“噗的一聲”,豬肚劃開了,取出豬腸,隨后取出豬油,緊接著開始砍豬肉。一塊、兩塊,很快剩下就是豬的后腿。這時,殺豬匠要問主人家后腿送不送人(以前在農村有些地方,如果主人家有兒子,介紹有對象,就會送一個大后退給姑娘家,都說這是個規矩),送人要多重,殺豬匠會看中斤兩幫主人家很好的砍下,主人家在這塊肉上做好記號,最后給姑娘家送去。豬肉劃完后,殺豬匠開始清理豬腸。殺豬匠很小心翼翼地清理著豬腸,把豬腸用竹棍翻過來,把豬屎沖洗干凈,整個殺豬工作才算圓滿完成,整個殺豬工作要花近兩個多小時。
現在科學進步了,殺豬工序也在逐漸深化。首先農民不再交各種殺豬稅了,什么時候要殺叫上殺豬匠就可以。在殺豬時,吹氣再不需要殺豬匠用口直接吹氣了,現在用先進的氣槍加氣,方便省力。燙豬時,不再用燙灶,叫上主人家在自家灶臺直接燒水,再用炊壺裝起澆燙,避免了因柴火濃煙熏眼,減少燙豬時的痛苦。其實這只是農村殺豬的習慣性操作土方式,真正的屠宰場基本就是一條龍操作程序,方便、高效、清潔、省力、快捷,這種形式的技術在農村適應還需要一段很長的發展進化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