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春季,和風煦暖!
澧縣縣委黨校的林蔭過道兩旁,樹干上凋零的黃葉被嫩葉擠占“失位”而隨微風起舞、在半空中劃出一些不規則的弧線飄然翻飛,落于道旁綠油油的草坪上、人行過道上行人的腳下,用一個曼妙的舞姿描繪出一副不舍的唯美畫卷!
不遠處的人行道上,一位穩坐于輪椅之上、衣著整潔面容安祥的老婦人被人推著慢慢前行,收獲著盡入眼簾的風景和人世間的溫馨!
“綠葉對根的情意”是一句歌詞,也是一首詩、一種意境,更是一副人世間的絕美畫面!
在輪椅后推著老婦人踟躕前行的亦是一位年近七旬的退伍老兵,他叫劉宗建,這次所陪伴的是他的岳母、一位因傷導致不能夠正常行走且已近九十高齡的老人。
盡管精神矍鑠、思維敏捷不輸年輕人,但六十六載漫長的人生時光還是在劉宗建的臉上刻劃上了歲月的印記,如果不“探索”他的人生軌跡,他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社會退休職工、一個還具備了社會良知的中國式好女婿。
用劉宗建自己的話說,在他的人生過往中,其實還是有很多、很大的機遇的,但他就是“不伸手索要”,才造就了他很是平凡的人生!但他并不覺得“后悔”,同時,更認為自己的人生充實有趣!如果老天讓他的人生“再過一次”,他的人生選擇依然一樣。
劉宗建是澧縣城區“最原始”的城市居民,他的父親是新中國解放后、澧縣最早的那一批“公職”人員,他的父親在離世前的身份是“離休干部”;他1979年3月份入伍的時候,他的身份是“澧縣城關鎮革委會”的工作人員,參軍入伍時,他屬于那個時代“根正苗紅”的一代人。
劉宗建入伍時,正趕上那個中國邊境沖突特別嚴重的時候;新兵集訓后不久,他隨中國人民解放軍邊防軍某部一齊參加了守衛中國邊境的自衛反擊戰斗,1981年4月因所服役部隊精簡整編而提前退伍。兩年多的軍旅生涯,給他的人生又豐富了一份履歷、讓他的身上又多了一份“參戰退役軍人”的光環。
退伍后,劉宗建原本可以回到當時的澧縣城關鎮政府“輕車熟路”繼續從事政府管理職責崗位的,但他毅然選擇到企業就業,分配到當時的澧縣糧食系統“從零開始”他的人生職業之路。
在當年的澧縣糧食系統,劉宗建原本也可以選擇“躺平”工作模式的,因為他的父親就是當時這個系統的“直接”領導!但兩年的軍旅生涯給他烙上了剛毅的秉性,中國軍人的奮斗與不服輸的信念支撐著他決然挑選了“拼搏上陣”,他從最基層的“糧食保管員”崗位開始,一步步走上了澧縣當時糧食系統的中堅骨干!
從1984年中期開始至2001年初的基層糧食系統改制,劉宗建由澧西糧店、澧南糧店、涔南上河口糧店、澧陽高橋糧店再到澧陽糧管站,一步一個腳印完成了糧食系統職工的華麗蛻變,在澧陽糧管站任職期間,因工作表現突出,被當年的澧縣糧食系統推薦到當年的長沙市中南工大進修深造;三年的學業修滿畢業之后,再次回到當年澧縣糧食系統的新辦直屬企業“澧縣飼料加工廠”任骨干力量,最后調任到澧縣金羅糧庫擔任保衛科長直至糧食系統改制下崗,他用人生最美好、最有“沖勁”的青壯年時光,完成了從“國企職工”“國企骨干”到下崗失業工人的身份轉換。
下崗失業之后,按一般常人的思維,是應該有怨天尤人和牢騷滿腹的負面情緒到處發泄、爾后又無所適從的情緒轉換的,但在劉宗建身上沒有!據說,在澧縣糧食系統改制工作攻堅克難的關鍵時刻,是他自己主動提出“身份置換”申請的!刻在骨子里的那股子軍人的“犧牲精神”與“服從意識”,促成了他那年那次的“無悔”決策!買斷身份之后,劉宗建在軍隊大熔爐淬煉的“拼搏精神”與“不服輸意識”支配下,只身南下廣東開始了他的務工生涯,用不長的時間,在廣東東莞置業安家。
與中國絕大多數的退伍老兵一樣,退役軍人的身份及服役履歷,只存在于個人檔案里,這是對參戰退役軍人劉宗建最合適的描述,對于軍人、軍旅及真槍實彈的戰場歲月,他從不主動向人提及。“參軍入伍是中國公民應盡的職責”、“守家護院是男子漢的本能體現”,這是參戰退伍老兵劉宗建在必要的場合說得最多的兩句話;如果不是在特別的場合、在工作需要的情況下,從最日常的言行舉止上看,還真難從劉宗建身上發現他參戰退役軍人的蛛絲馬跡。
在廣東東莞置業安家之后,據可以“捕捉”到的信息,劉宗建在澧縣長時間“短暫”生活的時間應該只有兩次,幾年前的一次是受朋友之托、另一次就在今年。
幾年前,正處于劉宗建在廣東東莞某公司務工創收的“蜜月期”,一次是偶然的機,他從朋友口中得知在黃橋社區有一個空巢孤獨老人因無人照顧即將處于尷尬境況的消息,中國軍人與生俱來的社會責任感,促成了他的一次“義工”行為決策。
那年,劉宗建辭工回到老家澧縣后,立即找到了孤寡老人伍婆婆簡陋的住所,開始了他將近一年的義工服務生涯;那段近一年的時間,伍婆婆的一日三餐按時送達、她的日常起居護理、她的住所衛生打掃,天氣晴朗的日子把她推出來散散心,送醫問藥等等,把永這些屬于社會私人“孝子孝孫”行為的日常護理工作全部“承包”了并執行得一絲不茍直至伍婆婆安詳謝世!
對于那年的那份往事,劉宗建從不會主動去說起,只是在別人問起來的時候,他才會輕描淡寫的說一句:那是受朋友之托。其實,從伍婆婆的社會親屬關系及他的義工服務過程來看,可能性最大的應該是受社會愛心人士之托!更大的可能性也應該是受“社會愛心”與“社會責任擔當”之托!“敬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絕大多數炎黃子孫、尤其是受中國軍隊培養過的退役軍人,心中厚植的那份“善良”情懷如干柴,有時候只需一個觸發點、一點點小小的火星便會騰起一片烈焰!
今年這次的回老家“暫時性”的長住,表面上看,是老兵劉宗建在扮演中國式好女婿的社會角色,他那九十高齡的岳母不慎摔跤骨折導致臥床,獲悉情況后,他自告奮勇承擔日常照料任務。在軍隊“護國”、退役后“護家”!這是他于內心最純真最樸素的“家國情懷”!自家的責任自己扛,守護好小家的溫馨才有社會大家庭的祥和!這才是退役老兵劉宗建最真實的胸懷吧!
“綠葉對根的情意”是一句歌詞,更是一首詩畫!感恩撫育與培養,是中華民族代代相傳的優良傳統。
又一片樹葉于晨風中飛舞、于空中劃出一道優美的弧線爾后悄然落下。
迎著朝陽,劉宗建推著座在輪椅上的岳母緩緩游弋于林陰道上,輪椅上的老者幸福洋溢、推著輪椅的老者和藹可親,與道路兩旁的自然風景,融合出一幅唯美的畫卷。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退伍老兵劉宗建應該不能精準解讀其內涵,但“曾經”或“正在”用最具體的行為完美踐行,以最樸實的方式方法書寫一個退伍老兵的人生情懷。
閑來澧水人
2023年3月17日于澧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