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新戲《姚啟圣》觀后感

前幾天外甥女送了幾張戲票,邀請我和二姐,二姐夫一起去看戲,我又邀請了同樣喜歡秦腔戲的同事毛,一起去陜西省戲曲研究院。我這個人神經大條,到了劇院也不知道要演啥戲,只知道要在秦腔的最高殿堂看戲就夠了。到了以后才看到院子的宣傳畫,這才得知是秦腔新戲《姚啟圣》。
  對于這個人物,我還是略知一二的。在看電視劇《康熙王朝》的時候,記得有這么個情節:康熙為了殺殺姚啟圣的傲氣,把他關進大牢。好吃好喝的招待著,就是不讓人跟他說話。對于普通人來說,可能不要緊,但是對于姚啟圣這樣的人,無疑是一種折磨,他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罪,整天祈求獄卒跟他說說話,可是就是沒人理他。后來,康熙出巡,自己坐在轎子里,而把姚啟圣拉在只有柵欄的囚車里。冰天雪地,他被凍得瑟瑟發抖。后來皇帝發了慈悲,把他招到轎子里,居高臨下地接待他。而他依然不卑不亢地回答,完了就找個角落看書。后來,在國難當頭的時候,皇帝又不得不啟用他。陳道明那種演技,把皇家至高無上的權力演繹得惟妙惟肖。演姚啟圣的演員也是一位老戲骨----蘇廷石,是國家一級演員,演過好多優秀的電視劇。這就是我對姚啟圣的大概印象。
  對于秦腔,我是從小熱愛到大。我記憶中的戲大部分都是傳統劇,比如《鍘門案》,《三娘教子》,《血淚仇》,《三世仇》,《拾玉鐲》,《周仁回府》等。對于沒有聽過名字的新戲,當然是充滿著好奇。每次,當那些熟悉的曲牌響起,我都忍不住激動,甚至跟著哼唱幾句。記得多年前,演出的樂隊是坐在舞臺一側的。可是,戲曲研究院的舞臺下方有個大池子,里面坐著樂隊成員跟指揮。我今天有幸去前面,看到了龐大的樂隊成員,應該至少有二三十人。樂器也很多,大提琴,二胡,板胡,豎琴等,好多我都叫不上名字。二姐夫感慨到:比農村的自樂班好多了,咱那邊只有二胡,板胡之類的。
  演員更是陣容強大。幾個主角都是A,B角。記得作家陳彥的小說《裝臺》中描述到:進京演出的時候,幾個主角裝病,消極怠工。然后說這個臺詞比那個多了幾句,那個又說這個怎么怎么的。平時開會各種小矛盾不斷。但是只要上了舞臺,還是竭盡全力地演出。這次主角姚啟圣由梅花獎得主李小峰領銜主演,陜西省戲曲研究院藝術總監梅花獎文華獎白玉蘭獎得主邊肖加盟演出康熙大帝。陜西省戲曲研究院三團眾多優秀青年演員傾情演出。人常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對于戲劇,這種現場直播形式的演出,不像電視劇,拍壞了可以重拍。而戲曲不一樣。所有演員,無論是唱腔,還是功夫,扮相,所有都要展示在舞臺上,觀眾面前。尤其是記臺詞的功夫,對于主演,一部戲可能有數百句,甚至上千句臺詞,旁邊還有提示器,有那么多觀眾在監督著。演員們唱腔圓潤,吐字清晰。有些演員需要翻跟頭,劈叉等,動作流暢,不拖泥帶水。有些人可能都年齡不小了,但是依然身手矯健,行云流水。無論是視覺還是聽覺,都是一種盛宴。演員們精彩的表演,贏得了陣陣掌聲。
  這部劇能一舉成功,除了演員的精湛演技外,還有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劇本好。這部劇是由國家一級編劇王建平創作,以康熙收復臺灣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為背景,歷時四年打磨,榮獲第三十五屆田漢戲劇劇本一等獎。該劇的主要線索就是“剿撫并用”“訓練水師”“遷界禁海”“為國舉賢”等歷史功績。
  有好幾次,我要為演員鼓掌喝彩,又想把幾句精彩的臺詞記錄在手機備忘錄上。所以感覺兩只手都不夠用。比如:人死燈滅寒露;人不還,夢落空;吐盡辛酸天不應;功名利祿終有盡,忠肝義膽掏不空;人遠去,為霓虹;生就一副犟骨頭,不昧良心不悲秋;君王若識反間計,何來崇煥凌遲死......因為喜歡,所以回來后在網上還搜了一下,結果沒有看到劇本,希望以后有機會能拜讀到。
  關于姚啟圣,我想通過這個戲,更多的人會對他有了了解。據記載,姚啟圣屬于大器晚成,勞苦功高,為康乾盛世立下了汗馬功勞。可是他卻是康熙最恨的人,曾被批復“永不敘用”,病逝后,喪葬費還是兒子借來的。
  姚啟圣是浙江會稽人(今浙江省紹興市),生于1624年,通過科舉之路進入仕途也是姚啟圣的人生追求。但是他的科舉之路充滿坎坷,崇禎時期僅僅考了個生員的功名。
  順治十六年,姚啟圣在一次郊游中,遇見兩個兵卒搶劫女子,上前假裝好言相勸,隨后拔劍出鞘,將清兵殺死,救下女子送其回家。為了躲避官府的追查,他歸附族人,入了漢軍鑲紅旗。
  直到康熙二年,姚啟圣終于考中舉人,隨后上任廣東香山縣知縣,在這個知縣任上,一干就是六年。正是春風得意時,姚啟圣因擅開海禁,觸怒了康熙,受到了革職“永不敘用”的處罰。但是姚啟圣性情耿直,不結黨羽。當時索額冬和明珠兩黨相爭,姚啟圣這種臣子正是康熙需要的。在平臺方略中,姚啟圣不負圣心,先后收復平和、漳平。康熙下旨晉姚啟圣為正一品。康熙二十一年,就在姚啟圣即將收復臺灣之時,康熙卻派了施瑯前去主攻。康熙大帝的馭人之術就是這樣,他時時刻刻都在制衡大臣。康熙十七年七月,姚啟圣榮升福建總督。但是話說回來,據史料記載,姚啟圣自身確實存在很多的問題,其品行也有待商榷。
  康熙二十年,時任左都御史的徐元文上疏彈劾姚啟圣,說他“穢績彰聞,孑身戎行,遂冒軍功,以虛詞為實事,以干沒為己貲”。這些罪狀都是康熙所痛恨的。但是康熙作為一代明君,的確有這樣的心胸。康熙二十二年八月,施瑯率軍攻克臺灣,康熙的收臺大業終于完成。在這場與康熙皇帝的斗爭中,姚啟圣終將是失敗了。
  回顧姚啟圣的一生,他英明一世,在收復臺灣的歷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他精明一世,卻沒有懂得自古帝王最無情的道理。一代名臣的謝幕,也可能預示著一個王朝即將迎來盛世巔峰,進而轉瞬即逝,成為歷史的塵……
  為了干成大事,他忍辱負重,不計較個人得失。甚至把自己的女兒送到臺灣當臥底,獲取信息。好不容易盼來了團聚,可是卻聽說了臺灣的鄭經可能要造反,自立王朝。于是她悄悄離開,回到臺灣。在歷經鄭經去世,幼主無能,朝廷經過艱苦斗爭幾年后,終于收復了臺灣。可是,卻收到了噩耗:女兒臥底情況被識破,被砍頭示眾。兩口子得到消息,悲痛欲絕。但是也只能面朝南方,在家里祭奠女兒。并安慰自己:哪里黃土不埋人。女兒是為國家統一犧牲的,是值得的.
  在獄中,長達半年的監禁生活中,他一個人下棋,喝酒,自娛自樂。在獄中沒有紙筆的情況下,在背心的里面,用血寫下了收復臺灣的方法。終于在康熙去獄中時,獻上了自己的策略。康熙身邊,整天圍繞著的那些明珠,索額圖之類的八旗子弟,整天結黨營私,遇到事情沒有一個正主意。所以他深得康熙賞識。在冒著被誣陷為“漢人結黨”的砍頭危險時,甚至被妻子捆住,明知道此去可能有去無回的時候,依然為了國家利益,私下去見司瑯------前任水師提督,并勸說他出山救國。在被其他大臣誣陷“漢人結黨”,幾乎要砍頭的時候,他沒有懼怕,為圣上獻計獻策,完全是置生死于度外。他的無私,一身正氣,最終贏得了皇帝的認可和其他人的認可。當司瑯最終大功告成,被封官爵的時候,他卻什么也沒有得到。作為一個正常人,心里的失落是難免的。他的一生原有報國志,卻被數次打擊,得不到重用,最后郁郁而終。
  聯想到現在社會,官場拍馬溜須的居多,無才無德的居多,貪官污吏居多。縱是你滿腹才華,如果你學不會處理各種關系,很有可能你一輩子都是在最底層,干最累的活,拿最少的錢,還不被人待見。反而是那種八面玲瓏的人,可能沒多少本事,但是混得風生水起。如果能多一些姚啟圣這樣的人,正直做官,不結黨營私,不為個人牟利,我們的社會是不是會更好一些?這些年,掃黑除惡之后,社會風氣好多了。貪官污吏也少多了,公車私用也少多了。聯想到過去一句民間俗語“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還有那些年,有人開玩笑說:當官的,即使從最底層-----村官查起,沒有幾個人是干凈的。
  希望我們的社會會越來越好,有更多的“姚啟圣”出現!當然,也同樣希望,有更多的好劇本,有更好的戲劇出現!期待更多的視覺和聽覺盛宴!
開眼界收錄的所有文章與圖片資源均來自于互聯網,其版權均歸原作者及其網站所有,本站雖力求保存原有的版權信息,但由于諸多原因,可能導緻無法确定其真實來源,如果您對本站文章、圖片資源的歸屬存有異議,請立即通知我們,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删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
返回頂部